原子內部都是空的 排出「真空」後你就是顆冰糖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8月27日訊】放眼望去,宇宙很大,但是我們如果將目光聚焦在我們的周身,卻會發現在我們體內就是一個完整的衛星宇宙結構。人體能夠正常運行,是各個器官相互協同作用的結果,器官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又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再往下就是原子原子核以及電子,現在發現的最小的微粒是中微子。

原子的直徑大約為1埃米(0.1納米),在這樣一個微觀的尺度內,就坐落著質子、中子和電子,它們就是原子核的組成部分。質子和中子的直徑約為1費米,費米比埃米小10萬倍。而電子則更小,大約只有質子的一萬分之一。電子與原子核之間的縫隙比例相當於這粒花生和整個棒球場之間的比例。也就是說,微觀下的原子其實是非常「空」的。所以,通常我們說原子的內部有一個廣闊的空間。

正是這些非常「空空如也」的原子構成了分子,進而構成身體的細胞乃至整個身體。所以,從微觀的角度考慮,我們的身體實質上存在著巨大的間隙,而不是肉眼所見的這麼「密密實實」無縫隙。

科學家進一步解釋,微觀下的這種空隙在整個身體範圍之內所佔的比例是 99.9999999%。這句數學語言換成通俗的表達就是,我們的身體基本是「真空」。按照這種原子核和電子的大小及空間縫隙的關係,如果把構成我們身體的縫隙去掉的話,也就是電子和原子核緊緊地挨著排列組合,我們的身體將變成多大呢?整個人類的身體體積總計不過一塊小小的方糖那樣大!

在人類發現粒子具有放射性後,就首次嘗試了將放射性物質發射到特殊的金箔紙上,這些金箔紙經過特殊的工藝唄捶打的特別薄,如果伸手觸摸它們就會散開。就這樣,大多數的粒子直接可以穿過金箔紙,但是仍然會留下少部分直接彈射回來。

但是,在這些高能條件下,常規原子和原子核接近光速的粒子轟擊,這並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原子的常態,因為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相對於微觀粒子,地球是一個低能體。就拿人體做對比,我們體內的原子以及各種粒子之間發生的碰撞所產生的能量,不到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十億分之一。

我們常常討論的粒子波粒二像性,其實就是同一物質在不同條件下的形態,在高能條件下,量子更像粒子,而在低能條件下,它更像波。就好比是水和冰的關係。一個更好的例子就是光,從高能的伽馬射線到低能的無線電,光都具有能量,但是其能量與波長相關,能量越高,波長越短,粒子也就越發的像「粒子」。

當我們描繪原子時,多會想到這樣的模型:點狀的電子圍繞著原子核運動,就是所謂的「行星模型」。但是根據觀測,與其說這些電子像行星,不如說它們更像雲,散落在特定空間內。

這就好比我們窺探宇宙,宇宙中行星圍繞著恆星運轉,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將尺度不斷擴大,放大到星系以及星系群的時候,恆星與行星這些基本的組成物質將形成另一種狀態,那就是我們之前在文章中提到的大尺度纖維狀。

在不同條件下的不同形態,這是宇宙的智慧,也是宇宙賦予我們的存在。

(轉自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責任編輯:葉萍)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