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香雅句】您知道嗎 中國黃曆新年原本不叫春節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1月23日訊】【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1月23日訊】快到中國的黃曆新年了,黃曆新年是中國文化裡最重要的節日了,那麼黃曆新年背後蘊含著哪些傳統的文化智慧呢?

您知道嗎黃曆新年它原本並不叫春節,春節是一九四九年之後中共當局給新年起的名字,《解體黨文化》一書曾有介紹,「中共建政之後,開始認為『皇曆』代表了傳統社會的統治秩序,並且其中有很多與預測學、風水等有關的內容,於是廢止了『皇曆』」;「1949年9月27日,中共商量奪取政權後建政事宜,將『正月初一』改為『春節』」。而黃曆正月初一,它原本叫元旦, 「元」是開始,「旦」是指天亮,意思就是新開始的一天。

新年即是新的一年,在中國文化裡指一次新的二十四節氣的輪迴,而一年中順應二十四節氣有了很多傳統節慶活動,比如清明裡人們會外出踏青,追憶先祖,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在五月五初五的端午,人們會佩戴香囊,防止五毒;一年過半的秋分前後會有中秋節,人們也會望月抒懷,圓月當空,想著還沒有團圓的親人「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遙望故鄉,希望親人好友「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在冬至的這一天裡,人們會吃餃子希望不會凍壞耳朵,能夠保暖地度過這個冬季; 很多民俗節慶活動從古延續至今。

中國文化裡這些傳統節日背後蘊含著古人的智慧,中國古人對天體運行秩序的了解領先世界,相傳在堯舜等上古時期就有渾天儀的出現,人們早已發現黃道、赤道、地球在天體中運轉的方式。

  • 黃曆和二十四節氣

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星圖您知道嗎,它是中國的《敦煌星圖》,圖中繪製了一千三百三十九顆星星,按照一年十二個月,從一月到十二月按照不同的月份變化,將所觀測到的不同的星體位置繪製下來。

古人發現隨著地球運轉,夜空中北斗七星方位的變化,就是人間的四季交替,當斗柄指向東部就到了人間的春季,指向南部到了夏季,指向西部就是秋季,指向北部就到了冬季。

地球在黃道上圍繞太陽運轉一周為一年,根據太陽光對地球寒暑影響的變化,一年中白天時間最長的一天是夏至,一年中白天時間是最短的一天是冬至,有兩天白天和黑夜的時間是一樣長的,那就是春分和秋分。

另外四個很重要的節點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因為它代表著四季的交替。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八個是對地球影響重要的節點。

將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三百六十度平均分為二十四份,形成中國文化中的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從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如此循環一周為一年。

每個節氣之間相差十五度,也是十五天。在每一個節氣十五天裡,也是月亮的盈缺變化,「月三五而盈,三五而闕」  也就是月亮每十五天會從缺至圓,再十五天會由圓至缺。

每個節氣十五天裡,按照氣候的變化又分為三候,每五天為一候,比如驚蟄節氣裡,「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

在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一年裡,一共有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

  • 黃曆和順應天時的生活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會順應天時秩序來安排人間的生活秩序,在《禮記•月令》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如何觀察自然,順應自然,達到人和自然的和諧。

1、觀.自然變化。 《禮記•月令》中詳細描述了從一月到十二月裡自然界裡的變化,比如「是月也,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意思是在這個月裡,鹿角開始脫解了,蟬開始鳴叫了,一種半夏的藥草要生長了,木槿花要開了,這些信息告訴人們要立夏了。從春到冬,《月令》裡詳盡描述了隨著節氣變更自然界裡的變化。

2、敬.自然之神。因為人生於自然之中,而這四季的交替掌管著自然界裡動物的繁衍生息,植物的萌芽榮枯,傳統文化中人們認為:這些自然的秩序一定是有更高的神明在掌管,於是在不同的時令裡天子會率領群臣祭拜掌管不同時令的神明。

比如在立春這一天裡,天子會親自率領群臣到東郊,迎接春神–句芒,祈求神明福佑春季裡穀物生髮。立夏這一天,天子會親自率領群臣到南郊,去迎接夏神–祝融,立秋這一天,天子率領群臣到西郊,去迎接秋神–蓐收,立冬這一天,天子率領群臣到北郊,去迎接冬神—玄冥。因為有神明的福佑,人們在這一年裡才能五穀豐登,豐衣足食。

3、與.自然相和。《月令》中還描述了人和自然如何相處,比如在春季裡,動物植物都是從幼小萌發的狀態,這時就要保護它們的生長,要禁殺伐,不能殺懷孕的母獸以及幼蟲、幼獸。

「國君春田不圍澤,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麋卵。」意思是說,春天狩獵的時候,國君不把所有的魚捕撈光,大夫不把所有的獵物趕盡殺絕,將士不把鳥獸的卵都給拿走,說的就是人和萬物和諧生生不息之道。

4、制.人間政令。一年中按照天時秩序,從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從天子到百姓都會順應時令秩序來勤勉勞作,保證這一年的收成。比如在立春時,天子會親自耕種,因為天子受命於天,代表上天來協管人間的百姓,所以他的言行也起到了垂範的作用。天子親自耕種來垂範天下百姓,春天是播種的季節,人們不能懶惰,要勤勉這樣到秋季才會五穀豐登。皇帝親自耕種收穫的糧食用來祭祀上天。

在春季裡皇后也會率領宮廷嬪妃親自采桑養蠶,以此來勸勉天下女子要勤於紡織,這樣才能有充足的衣服,為家人保暖禦寒。

皇帝的親耕禮和皇后的親蠶禮一直延續到清朝,皇帝皇后親自垂範百姓勤於耕織,也形成了中國數千年來的耕織文明。

5、調.自我安養。人們會按照不同的時令變化來吃不同的食材調養身心,古人認為人體的小宇宙和外在的宇宙相對應,五行和五臟、五色相互貫通。五行:金、木、水、火、土

,對應五臟:肺、肝、腎、心、脾,對應五色:白、青、黑、紅、黑。人們順應不同的時令來調養身心: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腎,冬養腎,一年四季調養脾胃。

  • 黃曆中順應時令之美

《莊子•知北遊》中寫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意思是說天地之間有自然之大美,四時的交替、萬物榮枯都有一定的秩序,如今,我們依然可以從古詩詞、繪畫、器物中感受古人順應自然時,那份心靈的安和。

在台灣故宮博物院裡,館藏了清院本《十二月令圖》,它依據一年十二個月的變化,繪製了人們順應天時的生活的情景。

比如一月裡人們鬧元霄的情景。二月裡杏花綻放,人們來到戶外踏青,「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三月裡天氣轉暖,畫中可以看到「曲水流觴」的活動,再現了蘭亭序中,文人雅士吟詩作對的場景。

四月裡梅子要成熟時,「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可以看到人們雨中漫步的場景。五月可以看到人們賽龍舟的習俗。六月荷花盛開,人們或室內納涼,或在荷塘中划船採摘蓮蓬。

七月裡傳說在七月初七是牛郎織女鵲橋相見的日子,畫中描繪了閨中女子焚香設案,過七夕節的情景。八月桂花盛開,畫中描繪了親朋好友相聚,登高賞月,一起過中秋節的情景。九月菊花盛開,這個月中也有九九重陽節,人們登高臨遠,觀賞菊花。

十月正值農閒,人們在室內欣賞古器名畫,繪畫下棋。十一月植物凋謝,動物蟄伏,禮記中建議人們應多待在室內調養,不要大興土木。十二月梅花盛開,人們在院中賞梅堆雪,也準備迎接新年的到來。《十二月令圖》為人們描繪了一個花開花落的詩意中國。

在清康熙年間還有十二月令花卉紋杯,它是清代官窯瓷器的名品,它依照一年十二個月,製成十二個杯子,每個杯身上都會有一個當月的時令花卉,從一月到十二月,比如一月水仙花,二月玉蘭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花,五月石榴花,六月荷花,七月蘭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花,十一月月季花,十二月梅花。

每個杯身上的花卉旁還專門有一首相關的古詩詞,從每個杯子都可以欣賞到詩詞花卉、書法印章,體現著天人合一的文人雅趣。

  • 黃曆的承傳

那麼承載著中國傳統智慧的黃曆是誰創製的呢?相傳是中國人文初祖黃帝創製的,所以稱為黃曆,而後被歷代皇帝所沿用,所以又被稱為皇曆,黃曆的使用一直延續到清末。

而一九四九年後,中國傳統曆法黃曆被改名為陰曆,當局擔心人們了解到陰陽五行等道家思想,又把它改成了農曆,讓人們誤以為黃曆只是和農事有關。

而我們使用的西曆是從何而來的呢?它是按照基督耶穌的誕生為公元元年,距今所過去的年數,比如今年二零二一年,就是距離耶穌誕生至今二千零二十一年。

在中國很多黨文化下的節日代替了傳統節日,如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七一建黨節、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等。

而中國的傳統節日被逐漸地模糊,僅僅留下了紀念的形式,人們卻很少知道其涵意及來源,比如一些著名的歷史事件,如戊戌變法、甲午戰爭等等,這其中的戊戌、甲午很多人不知其原本之意。

這和黃曆中干支紀年方法有關,也就是按照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從天干和地支中各取一個相配,陽干配陽支,陰干配陰支,如此循環一次為一甲子六十年。

或許大家認為這種干支紀年方法距離我們遙遠,其實它我們每個中國人相關,因為後來十二地支和十二種動物相結合,也就成了中國文化裡特有的生肖年,當每個人誕生時,都有一個在那一年裡的生肖屬相,而中國人也會常常根據一個人的生肖屬相, 來推測這個人的命理秉性等等。

干支也用在紀年、紀月、紀日、紀時上,每個​​人誕生的年月日時,用干支來計算就是他的生辰八字。古時人們希望兩個人結為夫妻,會先看這兩個人八字是否相合。

傳統的曆法中有著中國先祖的智慧,其中所承載深厚文化,近年來被人們逐漸地認識到,人們在重溫二十四節氣蘊含的深意,以及重視黃曆曆法中的傳統節日,黃曆曆法又逐漸回歸到人們的視野當中,比如目前美國加州通過了慶祝黃曆新年的立法,讓更多人了解到關於中國的傳統文化。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國的黃曆曆法中有著中國人對自然的認知,以及與自然相處的方式,人們順應這些時令秩序,來得到和自然的和諧,以及自我的安頓,體現著古人敬重天地神明,以達天人合一的傳統智慧。

(責任編輯:文宇)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