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看拜登:台灣在印太戰略或美中關係處理?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1月22日訊】拜登就職後的對中路線,台灣、香港被認為是檢驗試金石。國策院週四(21日)在台北座談,學者初步分析,在印太國家頻頻關切下,拜登團隊有可能延續川普印太戰略格局,戰術上「彈性圍堵」。重要觀察點是,究竟是把台灣放在印太戰略或是美中關係框架處理?國會議員也提醒一個重要風險。

拜登提名五名核心閣員,外交、國防、國土安全、情報總監、財政人選,19日聽證會都表態對中共強硬。不過,台灣的國會資深外交成員提醒,另個面向觀察。

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召集委員王定宇:「但是我們必須要持續觀察,會不會有一個,弱化外交弱化軍事力量的美國,在未來四年?如果這事情這命題,我們不去觀察的話,是危險的;這命題如果是真的話,也是危險的。」

王定宇認為,拜登前兩年重點可能放內政,處理疫情、大選兩陣營撕裂問題;年齡高的拜登曾說自己會是「過渡總統」(Transition candidate),也引人想像。

基於拜登五閣員的表態,學者初步判斷,拜登可能延續川普印太戰略格局,而在戰術上不同;拜登不可能全面對抗中共,也不太可能回到歐巴馬對中共綏靖程度。

台灣智庫諮詢委員賴怡忠:「拜登(之前)從頭到尾,不願吐出印太這兩字。(因此)特別是來自QUAD這些國家(印度、日本、澳洲),私下對於拜登團隊一直都發出,希望川普印太戰略獲得延續這樣的聲音。」

學者賴怡忠表示,傳出拜登的白宮國安會,原先要設置「中國事務協調官」,後來設置「印太事務協調官」,由2018年在民主黨陣營率先呼應川普對中戰略的坎貝爾出任;原因可能包括印太國家的抱怨與期盼。

台灣智庫諮詢委員賴怡忠:「川普(2018)在改變美國國安戰略、特別是對中戰略時,第一個跳出來、有民主黨背景跳出來支持這說法的,就是坎貝爾跟瑞特納(Ely Ratner)。」

賴怡忠指出,拜登路線發展,要觀察坎貝爾在團隊的位階、以及拜登後續發布的戰略文件。坎貝爾2019年9月和拜登國安顧問人選蘇利文共同發文,認為中共的威脅超過蘇聯,以接觸政策改變中國的作法已經結束,但也不主張冷戰邏輯與圍堵,美中關係「既挑戰又共存」。

另個重要看點,川普政府將台灣,鑲嵌入印太戰略框架;賴怡忠認為,拜登是否會把台灣放在印太戰略,或放在美中關係下指導處理?如果是在美中關係下,那台美關係將非常辛苦。

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資源所長蘇紫雲:「(川普政府)卸任前把印太戰略(框架)文件,提早30年公開,我想以後(拜登政府)是個『有限戰略清晰』。所謂彈性圍堵,我想是七分軍事,三分科技與貿易。」

學者蘇紫雲預判,拜登可能對中採取「彈性圍堵」,在軍事上硬,但在氣候、能源、疾病等領域可能跟北京有些合作。前陸委會副主委林正義警告,拜登對海外軍事行動設下國內外許多條件,如果沒有危機預防與管理,將讓中共在印太有冒險挑釁的空間。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林正義:「克制並不是美中關係確保穩定的唯一道路,(盼拜登團隊)必要時不怕對抗。」

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立委羅致政:「台灣必須成為美國不可或缺的盟友,不論在政治、軍事、經濟、科技各方面。」

新唐人亞太電視李勁、陳輝模、張東旭台灣台北報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