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心:為何在美國大眾傳媒能夠制衡三權(二)

— 大眾傳媒的私有特點和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

大眾傳媒能夠在美國的權力監督方面發揮巨大作用,同它的私有特點有直接關係。美國聯邦和州及地方政府沒有自己的報紙,兩大政黨也沒有自己的機關報,這一點不同於其他西方國家。在廣播業方面,雖有受到各級政府資助的公共電台電視台,但是它們的數目和影響是不能同商業性私營電台和電視台相比擬的。由於大眾傳媒獨立於政府和政黨,因而能成為監督政府的重要力量。

與此同時,大眾傳媒起到了「信息通道」的作用,把各種經過其篩選和加工的信息以不同方式傳遞給公眾。在這一過程中,大眾傳媒既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也鼓勵了大眾的參與權。大眾傳媒通過報道對公共權力的濫用和腐敗現象口誅筆伐,形成社會壓力,引起政府關注,從而促使司法機關秉公辦事,並對腐敗分子及時依法嚴懲。

另一方面,美國政治領袖們都有「草根情結」—懂得讓自己融入到平民當中。正是這種平民社會、草根政治,使得美國成了一個「參與式社會」。參與式社會特彆強調社會成員個體的利益,並認為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應該積極地參與其中,因為很多決策可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他/她自身的命運。公民已經養成了廣泛政治參與的民主意識,公民個人在不同程度上通過不同的形式廣泛參與政治。參與的形式有參加選舉投票,參加競選活動,直接同議員和行政官員接觸,參加政治上活躍的社團以及抗議、示威、遊行等。他們更願意通過大眾傳媒來了解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小情。據有關統計,美國成年人幾乎把一半的業餘時間用於看電視、聽廣播或閱讀報刊。另據調查顯示,美國網絡用戶已超過7000萬,美國人通過網絡獲取政治方面信息的比例比三年前多出三倍,這個比例在年輕人中更高。

由此可見,大眾傳媒對政治的監督或介入其實是公眾輿論監督或介入的體現。如果沒有大眾的積極參與,僅靠大眾傳媒來實現對權力的有效監督是不可能的。正是這億萬觀眾、聽眾、讀者、網民的政治參與熱情,奠定了大眾傳媒監督制衡作用的基礎。

作者提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