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之死牽出八大謎團 大陸學者追問「誰的海航」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7月07日訊】海航集團董事長王健日前在法國意外墜亡的消息,轟動全球,王健之死也使得近年海航大幅擴張、巨額負債等負面新聞再次浮出水面。在此之前,已經有大陸學者提出八大疑點,追問海航到底是誰的海航?揭示出海航的深層背景。

7月4日,海航集團在官網發「訃告」稱,海航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長王健在法國考察時,於當地時間3日意外墜亡,時年57歲。

由於海航近期正處於資金鏈斷裂與官商勾結的敏感時刻,王健意外身亡的消息,引發了海內外輿論關注。

《金融時報》稱,王健之死正值海航拋售大量國際資產,以及努力削減在過去多年擴張時期裡積累的國內債務之際。

BBC報導說,王健離世正值海航龐大債務問題有所緩解之時,他的死訊傳出後,陸媒紛紛猜測海航接下來內部管理壓力將增大。

7月5日,中國經濟周刊披露4月份專訪王健但至今仍未發表的內容,提到王健受訪時「笑容難掩焦慮」,有「深切的不安感,且毫不掩飾」。

報導說,在初見記者的開場白中,王健便主動提及過去一年令海航陷入焦頭爛額的質疑,像是壓抑已久的委屈。

王健感嘆說:「做企業很難,好也不行,壞也不行。好,有人來搶你,壞,有人害你。如果別有用心的人來害你、搶你,你給不給?你告訴我怎麼辦?」

報導認為,王健這種不安是「來自險惡的商業競爭,還是其他方面,不得而知」。但是可肯定,「這種不安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對股權處置方式的選擇」。

公開資料顯示,王健出事前擔任海航董事局董事長,還曾擔任過公司總裁。他與海航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峰合作多年,被視為陳峰的左膀右臂。

明報報導說,王健死亡的一年前,海航曾公開一份股東去世後的股份捐贈計劃。王健死後,他生前所持有的14.98%海航集團股份,將全部捐贈給慈航公益基金會。

彭博新聞社曾稱,海航是「一家讓世界擔心的神秘中國公司」,其背景受到美國當局、歐盟當局和北京當局的關注。

在此之前,已經有大陸學者猜測海航的命運,提出八大疑點。

下面是中南大學教師孫錫良,3月18日在新浪博客上刊發的題為《有關「海航」,還留「八問」待釐清》一文,有刪節:

幾年來,海航一直是媒體焦點,尤其是2017年至今,因資金鏈麻煩所產生的一系列資本與資產運作更是讓迷局愈發混沌,公眾對許多疑問都充滿好奇和猜測。

在日益強調透明制度的今天,一些特別重要的問題是該做釐清的時候了,釐清了真相,所有的誤會和誤導才會煙消雲散。

疑問一:海航到底是誰的海航?(姓公還是姓私?)

這一問題十分重大,它是海航一切問題的始點,不釐清這個問題,其它的所有問題都是迷局。毫無疑問,海航集團創始時刻,它一定姓公。而現在,則是公私未定。

2017年6月16日,海航曾做了一個含糊回應:沒有中共官員及其親屬持股,股權將全部捐給慈善機構。

這一回應,如果按字面理解,實際上就是承認了海航姓私—-慈善機構控股。它有意強調沒有官員和官員親屬持股,反而增添了更多聯想。

2017年7月26日,經濟觀察網報導:設立於境內外的慈航基金會(非公募)持股佔51%以上,是海航集團的實際控制人。紐約註冊的慈航基金會佔29.5%股權,註冊在海南的慈航基金佔22.75%股權,包括董事局主席陳峰在內的12位大股東承諾死亡或離職時必須將股權捐給基金會。

這一報導,再次顯示海航集團具有私有性質。

綜合起來看,海航集團的姓氏已經若有結論,但它需要權威確認,媒體的分析不代表全部。

疑問二:哪些因素促成了海航的公私變形?

如果海航姓私的結論成立,那麼,公眾有權對公私變形的過程和歷史追問真相,就公司企業改制變換主體的要求而言,是有明文法律規定的,只要遵守法律辦事,公眾完全能給予理解和支持。

海航集團是一個很大的集團,在進行主體更換時,它必須保證陽光透明並受群眾監督,離開這一點,所有的改變都有偏離軌道的嫌疑。

到底是誰主導了變形?到底是誰批准了變形?到底是誰審核了變形?

不釐清這幾個問題,海航身上必定有抹不去的神秘感。實際上,要說明這個問題並不難,難的是有關方面消除公眾疑慮的決心。

疑問三:誰是公私變形的最大控制權受益方?

海航給大眾的迷霧與其它資本集團的表現完全不一樣,到目前為止,公眾都弄不懂它這樣做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不明白誰到底是最大的受益者?

難道就是慈航基金會?如果是,那海南省民政廳主管的那部分非公募基金部分是否意味着還帶有一定可控性?在紐約註冊的那部分呢?難道是集團各大股東?不象。

他們承諾離職及死亡捐贈,那最終誰可以從基金會獲得的財富中享受遠期的未來利益呢?難道是美國人?2017年7月20日,《紐約時報》報導,美國銀行、花旗集團和摩根士丹利都準備停止或重新考量與海航集團的合作。

這又意味着什麼?是否還有雙重身份或雙重國籍的人員?

疑問四:海航遍布全球的資本運作動力來源在哪裡?

近幾年,海航在全球發動了有幾百億美元的撒網式收購,法屬大溪地希爾頓,紐約曼哈頓四塊產業,中國香港啟德6562、6564、6565三塊資產,悉尼紐約街資產,倫敦金絲雀廣場,芝加哥資產,舊金山資產,美國紅獅股份、西班牙NH酒店股份,卡爾森酒店集團和瑞德酒店,瑞士航空配餐公司佳美集團等等。

幾百億美元的運作,資金到底來自哪裡?是集團自有資金還是國內金融機構提供?據新浪綜合彭博1月30日消息稱,某開行是海航的最大債權人,但各方均未對此予以正面回應。

這些資本運作的安全論證由誰把關?如果海航仍是中國企業,需要經過誰審核才可以全球投資?

疑問五:海航集團的資金鏈是如何斷裂的?

海航集團的資金麻煩實際上在2017年就開始顯現,2018年元月初,彭博消息稱,海航集團一季度流動資金缺口高達150億,實際上可能還不只有這麼個數字,當地政府、海航和銀行曾經開了個會議,表明對海航集團的支持。

然而,這並未帶來實質性好轉,高達1萬億以上融資額的表內和表外融資(有公開報導,略),即使只考慮財務成本就相當可怕,何況還有股票重複質押所導致的一系列問題,這就不可避免地讓海航成為債務負擔最重的公司之一。

其最大債權人(某開行)不知作何感想?難道之前未設想過資金鏈可能斷裂的危險性嗎?投資是有論證的,海航在投資之前難道沒論證?到底是哪個環節觸發了斷裂口?

疑問六:是誰在主導海航集團的資金回歸?

在幾個月時間內,海航集團對海外資產進行了快速掛牌處置,總額估計超過500億人民幣。(消息源於大摩財經)

這些運作,是政策性壓力所致還是海航集團的被動應對?是不是因為監管趨嚴所做的政策性回應?還有多少海外資產處於靜觀狀態?慈航基金是最大的股權持有者,它在海航的資本及資產運作上起到什麼樣的主導作用?國內主管部門又起到什麼作用?

疑問七:海航集團是不是在被牽引着恢復原有公性?

因為資金問題,國航開始切入到海航的航空業務,有意收購海航旗下的航空公司,此事正在展開談判。

2018年3月,據報導,海航控股擬收購海航集團旗下部分資產,此重大資產重組可能會導致公司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另外,海航控股旗下的企業又獲部分地方政府的增資支持。

有業內人士認為,從海航控股旗下分公司,近期(3月)兩起與地方國資背景企業的增資合作來看,預計海航控股和這類帶有地方政府背景性質的合作企業,未來一年內會陸續有類似消息出來。

與這一進程相伴的還有許多與海航債務相關的公開市場操作,給人的直接感覺是:有一種力量在拉海航,並且是刻意把它往正面形象上拉,讓它恢復原有的「公共形象」。如果這種感覺最終被認定,我很想知道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疑問八:慈航基金會的捐贈,最現實的社會受益者是誰?

慈航基金會,總體上是一個慈善機構,它的核心工作是開展慈善事業。那麼問題來了,從慈航基金會成立以來,它到底開展了哪些慈善活動?它的慈善重心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它的資產完全源於中國,慈善受益者是中國的哪一部分人?

雖說慈航基金屬非公募基金,但既然已經如此龐大,又是取資於中國的海航集團,難道它沒有義務向公眾做一些說明嗎?非公募是否沒有這個義務?

如果真是這樣,公眾有理由對成立這樣規模龐大的非公募基金持各種疑慮:資本與慈善到底存在何種相通性?

據陸媒報導,海航1993年成立時註冊資本只有1億元,短短20年時間已變成一家富可敵國的綜合型企業,2015年首度上榜《財富》世界500強,2016年再次以營業收入295.6億美元坐穩世界500強,排名較上年上升111名。

公開資料顯示:海航系涉及約10家A股公司,除海航控股,海航系還擁有8家由慈航基 金會實控、海航集團間接控股的A股公司。

主要為:海航實業板塊旗下海航基礎、供銷大集和海航投資;海航資本板塊旗下渤海金控;海航科技板塊旗下海航科技(5月已變更為「海航科技」、「海科B」);海航現代物流板塊旗下海越股份;海航旅業板塊旗下凱撒旅遊和海航創新。

(記者李芸報導/責任編輯:趙雲)

相關鏈接: 海航董事長墜亡細節曝光 死前只說兩個字
相關鏈接: 海航董事長墜亡為何轟動全球?關鍵原因曝光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