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萬「志願軍」戰俘拒回大陸 前往臺灣始末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2月21日訊】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1950年10月,中共軍隊以志願軍名義,參加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在這場殘酷的戰爭中,兩萬多志願軍成為戰俘,而在朝鮮停戰協定簽字,雙方交換遣返戰俘後,還有1.4萬多中國志願軍戰俘拒絕回中國大陸,而要求去台灣。

1953年7月,聯軍與中朝代表在韓國缺席的情況下在板門店簽署停戰協定。根據停戰協定,1萬4千名拒絕直接遣返的中國志願軍戰俘要前往三八線附近的中立區,接受中共方面的解釋,並在為期90天的解釋期間,接受中立國遣返委員會和印度軍隊的管轄,這在韓國濟州島西南端的戰俘營中引發普遍的不安和焦慮。

1953年8月4日,停戰各方紅十字會代表在板門店匯合,搭乘美軍直升機和吉普車,分別前往韓國與朝鮮境內的戰俘營視察,中國紅十字會的代表也抵達濟州島。

戰俘們認為到沿三八線設立的中立區接受解釋,可能是中共設下的圈套,一旦前往,會被中共劫營,強行遣返回國。因此他們說是洗腦,他們堅決不去,寧死也不願意被美軍聯合國軍送到板門店,他們表示,他們要去台灣,他們不想去板門店。

為了消除戰俘們的顧慮,中華民國政府先後派出兩個代表團,前往濟州島西南端的慕色浦戰俘營進行慰問。蔣介石還親自在錄音中勸說反共戰俘們配合聯軍落實停戰協議,前往三八線附近的中立區。蔣介石說:「我相信聯合國對自願遣返的原則一定會堅持到底的…」,這才使戰俘們安下心來。

於是,1萬4千多選擇去台灣的戰俘9月開始啟程,分批前往板門店附近印度軍隊管轄的中立區,接受解釋。戰俘們抵達印度村後,就在戰俘營帳外部塗寫反共標語,高舉中華民國國旗遊行,抵制中立區的解釋,堅決要求去台灣。

有赴台戰俘表示:「他這個共產黨要洗腦,就是一個小隊一個小隊的去,就勸你,要你回去。他說:『你家的父母希望你回去,都很想念你』。但是回去的人很少。」

直至12月12日,1萬4千多人只有1700多聽取了解釋,被勸回國的只有130人。中方要求延長解釋期,遭中立國拒絕,解釋工作草草收場。

解釋失敗後,中共每天就在中立區北側通過高音喇叭向戰俘廣播,重點內容是金日成與彭德懷9月30日發布的告被俘人員書,保證回國後不受到迫害。

之後,又有300多名戰俘同意回到大陸,但絕大多數戰俘並沒有動搖。1954年1月19日,印度軍隊通知聯軍方面,決定提前釋放戰俘。為了確保把1萬多前戰俘順利送到台灣,美國陸軍部長史蒂文斯和台灣國防部第二廳廳長賴名湯分別抵達韓國。雙方密切協調,敲定每一個細節。

1954年1月20日上午9時,第一批前志願軍戰俘高舉中華民國國旗,率先抵達飄揚著聯合國、中華民國、韓國和美國國旗的自由門。他們發布新聞稿,向全世界宣告厭棄中共暴政,嚮往自由中國-台灣。

中華民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秘書長方治、立法院副院長黃國書、台灣大學校長錢思亮等國民政府代表特地趕到汶山登車地點看望戰俘,戰俘們分批登上由560輛卡車組成的車隊,向仁川方向出發。因為前往台灣的登船地點是仁川。美軍在距仁川10公里的艾斯康城(Ascom City,美軍後勤補給重鎮)設立「自由之門」。

1月20日下午,1.4萬多名戰俘開始陸續抵達仁川,分三批登上15艘艦船,於21日上午在美軍飛機和艦艇的護送下浩浩蕩蕩駛向台灣。1月23日,1.4萬多名戰俘被移交給中華民國,獲得自由,蔣介石總統同日發表歡迎辭。因此這一天被稱為「123自由日」

據海外媒體報導,1.4萬多名戰俘沒一個原籍台灣,卻不願回中共建立的「新中國」,令中共很沒面子。最後回中國的「志願軍」戰俘,大都受了各種審判,人生慘淡。而去台灣的1.4萬多名戰俘,最終還能衣錦還鄉,被當作台胞熱情款待。

報導還稱,1953年10月,在中立區中方解釋代表對每名戰俘重複「父母等你回家」這個句型的最高記錄是三小時。恰恰相反,原先中共政工幹部反覆宣傳「部隊是我家」,以熄滅戰士的思鄉之情。還把黨和領袖比作就是你父母。

中方代表解釋內容還宣傳「新中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翻身做主人,日子過得比蜜甜,糧食多得吃不完。戰俘當時就罵到:「什麼糧食多得吃不了!讓我們來朝鮮打仗,大雪天連皮靴、厚棉襖都不配,背一袋炒麵打仗,不被打死,也得凍死餓死!」

(記者歐陽靜報導/責任編輯:趙雲)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