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畫家施妙手 木瓜園變藝術公園

【新唐人2017年04月08日訊】社區廣角鏡(第471期)台灣的農業技術在各個領域各有專精。屏東有位俗稱「農夫畫家」的果農陳聖明,他種的木瓜樹,克服輪作障礙,八年來從沒有翻種過,目前已經長到第五代,而且樹型各異,走進果園就象走進了藝術村莊。

走進陳聖明的木瓜園,你會以為來到了森林裡的古樹群,除了樹底下恣意生長的雜草,各式各樣不同造型的木瓜樹;有盤旋躍起的飛龍,有心形,有手掌形,有交叉狀的奇妙樹勢,讓人好奇,是怎麼形成的。

果農陳聖明:「倒株法,一刀、兩刀、三刀、(四刀),這樣轉,轉下來這樣就可以了。它有它的方向,然後看它整株的方向要轉哪一邊,要去看它的樹勢怎樣,樹勢怎樣剖好後再彎。」

在學校學的是藝術科系,陳聖明畢業後,曾在中部的家具公司上班,後來才回到高樹菜寮的老家務農,利用一般讓樹矮化的倒株法,透過刀法和彎曲的技巧不同,8年來經過好幾代的倒株法,就讓木瓜樹長成目前的形狀,特殊造型不僅不影響品質,也有穩定的產量。

果農陳聖明:「去玉井看到人家有做,然後回來自己試驗,也是失敗很多次,慢慢習慣了就會剖了,(那為甚麼會失敗,你就說它不會死,為甚麼它還是會失敗),會斷掉,不會剖這個面的話,會斷掉,整枝斷掉。」

果農妻子廖芹英:「有走過才知道它的過程在哪裡,失敗在哪裡,然後才知道說你以後要走的路是要走哪一種,就像我們現在做的是安全農業,也比較有產量,就是草生法這樣,木瓜它的香味也會比較有。」

高樹鄉農會總幹事謝朝景:「顆粒不大,很甜,好像走進了水果的藝術村一樣,非常的有藝術感。」

果農陳聖明:「這是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這個已經第五代,所以它的樹頭這麼大。」

陳聖明表示,自己種的木瓜之所以肉質甜美好吃,除了是老欉,另外友善土地的草生栽培法,也是讓木瓜樹能生生不息,自然成長的重要原因。

新唐人亞太電視李涓榕台灣屏東報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