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內攘外謀重大轉折 習近平高層小組會議出新招

【新唐人2015年11月18日訊】(新唐人記者唐迪綜合報導)近日,「供給側改革」正成為中國大陸輿論界討論的一個政策高頻詞。身為國家主席的習近平,先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了這一宏觀調控的理念,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隨後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也做了有關的闡述。有港媒評論稱,這是北京當局在中國面臨「內外交困局面」的背景下,為「安內」而推出的一個「新招」。

據陸媒報導,11月10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強調了「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的宏觀調控的理念;11月11日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隨即提出「以消費升級促進產業升級,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政策。

據公開的資訊,北京當局提出的所謂「供給側改革」,是指改善政府的投資方向,加大對投入明顯不足的醫療、社保、養老等民生領域,降低一般製造業領域的投資比重。同時透過政府行政改革,讓社會資本在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上有更多投入,增加民間資本的投資機會,把產業結構轉移到適合現在市場需求結構的軌道中來。

中共中央一、二把手在兩天之內相繼高調發聲,闡述宏觀調控的同一理念,這個鮮明的政策信號引起了輿論界的高度關注。中國各大門戶網站、官方媒體紛紛對此進行報導,或就此理念發表評論闡述。

日前,香港《明報》也對此發表社論稱,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著力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的調控理念,是北京當局在「安內攘外」新階段提出的一個「安內」新招。

這篇社評表示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後,北京高層的外事活動頻密。繼海峽兩岸領導人會晤後,習近平接待了荷、德、法等國元首訪華,隨後又赴土耳其出席20國集團(G20)和菲律賓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兩大峰會;李克強除在國內召開多場會議外,本周五也將赴大馬的東盟10+1和10+3峰會。北京高層「遠交近攻,異常忙碌」的現象表明,領導層已進入「安內攘外」的新階段。同時,也反映出中國當前確實正面臨「內外交困局面」。

文章認為,北京當局的「攘外」,其實意在與周邊國家息爭止紛;而對內而言,是在國內諸多既有的和潛在的矛盾已激發出來的情況下,中南海必須盡快做出抉擇的時候。分析指,中國的重大轉折正在來臨。

北京領導層當前力推「安內」的基本背景,是當下大陸傳統的增長模式所依賴的人口紅利、改革紅利等開始失效,還面臨著不斷增大的經濟結構性問題、資源約束、生態環境失衡、收入差距擴大、社會矛盾激化等等。中共領導層為免經濟震盪,更要防止社會震盪,不得不盡全力穩增長。並希望在穩住經濟的前提下,透過創新驅動,保持中高速發展,避免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同時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全面轉型」。

現在,當局推出了加強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的新招,至於其應對是否得當,戰果是否理想,仍待觀後效。

事實上,在早前公布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中,也有「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的表述。長期側重刺激需求的中國,為何突然要轉向在供給側著手?

《第一財經》日前發文分析稱,從中國近期的重點經濟數據可以看到,拉動中國經濟的傳統「三駕馬車」動力正在發生變化。投資方面,投資持續疲軟,邊際效益也在遞減,而出口又面臨著外部環境不穩定的考驗。在此情況下,刺激消費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最重要的一駕馬車。正如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所說,中國目前已經處在經濟拐點和人口拐點疊加的轉型期,經濟增長的潛在增速下降,傳統的「三駕馬車」的需求端管理已經不適應新形勢的發展。

文章表示,從供給角度看,目前中國經濟現實中存在的諸多不足因素,生產要素聚集在低效或無效的領域制約著經濟增長,供給端本身的調整要求也十分迫切。北京當局在提出供給側改革的同時,也強調了「要適度擴大總需求」。因此,如何在供需政策調控的轉變過程講究好動態平衡,已成為許多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