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者:中國經濟有兩條路選擇 結果將天壤之別

【新唐人2015年11月06日訊】(新唐人記者李靜報導)習近平對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三五規劃」進行的解讀說明裡,提到了中國五年內的經濟增速至少要達到6.5%。這個數據瞬即躍登中外媒體頭條。成為衡量和判斷中國經濟走向的新依據。有美國學者認為,當局設定的這個目標值還是過高,他猜測習近平依然有政治壓力。他指出,中國經濟有長痛或短痛兩條路走。何謂長痛?何謂短痛?我們來看看。

11月3日,中共黨媒發布了習近平關於對「十三五規劃」起草過程的說明。說明中,習近平提到了外界一直在關注的一個數據,即中國經濟未來5年增速至少為6.5%。

前幾天,總理李克強也兩次提到6.5%這個數字。現在再從習近平口中說出來,該數據瞬即成為各大媒體的頭條。雖然,這個數據需要明年中共兩會上,在人大審議「十三五」後才會正式宣布。

習近平表示,「新常態」下,6.5%是中高增速。中國第三季度增速跌破7%,即使符合預期,但輿論還是照例熱評了一番。應該說,外界質疑的並非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呈現的下行態勢,而是,認為官方的數據有水分,增速不是破7,甚至有可能是破6。

華爾街日報引述凱投宏觀的分析說,在很多國家,統計誤差通常會有高有低,總體而言能相互抵消。但在中國統計誤差通常都偏向於同一個方向,導致的結果是經濟增速被誇大。因此,有經濟學家稱,從中國的數據處理方式,可以看出中共一貫的中央計劃思維以及樹立信心的意願。

美國保守智庫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威廉•威爾遜博士(Dr. William T. Wilson)批評說,中國經濟的根基是一個「悖論」。

他舉例解釋,中國固定資產投資長期佔GDP總量近一半,導致鋼鐵和水泥等工業產能嚴重過剩。但一旦將50%下降到30%,經濟則就會萎縮。

威爾遜博士說,當局基本上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路是,繼續保持增速來刺激經濟,這樣將導致產能過剩更加嚴重。他警告。這個後果可能是致命性的。如果達到一定程度,要經過很多年才能脫身。

另一條路,是去槓桿化。威爾遜博士說,當信貸增長低於名義GDP增長時,則意味著出現金融危機。但他認為,後果是短痛。他估計,只要經歷兩三年危機,就可以走上可持續的增長模式。走第一條路,是長痛,把清算之日往後推延。

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明顯,經濟運行中存在槓桿率高企等風險的狀況,當局很清楚並了解。但為何仍然定下一個可能付出更多代價,但又很難完成的目標呢?美國之音分析,「十三五」規劃並不是「大躍進」式的盲目冒進,但當局仍然要走這一步,則是政治壓力之下的使然。

中國經濟分析師朱利安•埃文斯-普理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五中全會召開前夕,就已經預測中國未來5年的經濟增速將設定在6.5%到7%之間。他告誡說,當局如果真的要實現上述目標,或會以犧牲再平衡進程為代價。

在習近平公開6.5%這個數據後,他認為完成這個目標相當困難,「我覺得設定這麼個艱巨的目標實在沒必要。他們最好把GDP增長目標定在百分之6以下,同時專註於所謂的增長質量。」

西太平洋銀行的麥凱說,股災之後發布的中國第二季度GDP增長7%,這一數字可能幫助鼓舞了人氣,推動消費者繼續消費,企業持續投資。但分析師說,統計數據不精確可以給決策層提供有誤的信息,而且目標過高會促使政府推行促增長的政策,從而影響經濟減輕債務和降低過剩產能的能力。

要改變中國經濟的畸形局面,海外學者魏京生認為,是中國的政治體制阻礙了經濟的發展,也妨礙了人民的生活。不剷除這個最主要的毒瘤;不治理這個最大的病根。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只能是緣木求魚,水中撈月。

確實如此。

在中國現行體制下,匯豐(HSBC)經濟學家范力民說,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速是否可以達到7%,他毫不懷疑中共有能力實現他們認為適當的經濟增速。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