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大力促成 大韓民國最早的首都是重慶

【新唐人2015年09月06日訊】(新唐人記者東方靖綜合報導)中日甲午海戰後,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半島,韓國民族主義者的反日獨立運動隨之興起。1919年4月13日,流亡的朝鮮愛國志士在中國上海法租界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制定臨時憲法,由在美國的李承晚任總統,後來金九長期擔任臨時政府主席。

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給予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極大的援助。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第四期吸收了一批韓籍學生,為了避開日本特務的偵查,他們都有中韓雙重國籍,而且使用假名。

1932年之後戰爭氣氛濃厚,這時在華韓僑興起了就讀中國軍校的熱潮,臨時政府的成員多將子女送到中國學校念書,如金九的兒子金信(後曾任韓國空軍總司令)即畢業於中國航空學校。以上韓國青年後來大多成為「韓國光復軍」的骨幹。

1932年1月8日,韓國人李奉昌在東京狙擊日本天皇。同年4月29日,在金九策劃下,尹奉吉在上海虹口公園,當場炸死日本駐滬居民團行政委員長河端貞次。1932年1月28日發生的一二八事變更是震驚中外。一二八事變中,日本上海派遣軍司令、陸軍大將白川義則身中多枚彈片重傷,送院後死亡;植田謙吉(陸軍中將,第九師團長,後任關東軍總司令)被炸斷一腿;重光葵(日本駐華公使,後任日本外相)被炸斷一腿;野村吉三郎(海軍中將,第三艦隊司令)被炸瞎一眼。

1933年的春天,蔣介石專門會見了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國務委員兼警察廳長金九,從政府層面支持臨時政府,包括提供經費,又在中央軍校和中央軍校洛陽分校專門為韓國青年設立特訓班,幫助培養軍事人才。

1937年,中國全面抗戰爆發。蔣介石領導的國軍對日作戰雖竭盡全力,三軍效命,但與日本軍事實力懸殊太大,國民政府為避免日軍從華北南下,腹背受敵,被趕下大海的危險,決定放棄南京。10月,國防最高委員會決議遷都重慶。

重慶由於地處四川盆地東部丘陵地帶,市區四周環山,主城半島長江和嘉陵江環繞,東面又有三峽和大巴山作天然屏障,易守難攻。

國民政府遷都後,重慶從一個中國西南的工業城市一躍成為當時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並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中心之一。

1938年10月,金若山(朝鮮革命黨總書記)運用他在國府軍委政治部的關係搶先在漢口組建了「朝鮮義勇隊」,不過金若山是臨時政府中的反對派,與金九存有間隙。1939年初,蔣介石分別找了金九和金若山談話,希望能摒棄成見,團結抗日。在國府高層的撮合之下,兩人還在7月間聯合發表了一封「告同志同胞書」。

1939年5月,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到四川省南部的綦江,距重慶只有一百裡地。1940年9月,韓國臨時政府由綦江遷重慶,並宣布重慶為大韓民國「借地辦公」的臨時首都,重慶成為中韓兩個國家的首都,這在世界戰爭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遷移到重慶後,國民政府在重慶郊外的土橋專門劃出一塊地方,建造了「朝鮮村」,還設立韓文小學,供臨時政府成員和抗日志士的家屬居住,同時將重慶的棗子嵐埡闢為臨時政府所在地。

臨時政府在嘉陵賓館舉行了韓國光復軍的成立典禮。這是韓國臨時政府首次走出地下,光明正大地向海內外亮相。出席這場典禮的中方要人超過百人,盛況空前。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初露曙光,中美英三國首腦在開羅開會,在會後發表的「開羅宣言」裡有這樣一句話:「我三大同盟國稔知朝鮮人民所受之奴隸待遇,決定在適當時期使朝鮮自由與獨立……」

誰也沒有想到,蘇聯在英美即將戰勝日本之時,於1945年8月8日晚上11時,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向日本駐蘇聯大使佐藤尚武通告,蘇聯已向日本帝國宣戰,隨後搶佔朝鮮北部,朝鮮半島獨立之夢再次破碎。是年,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回朝鮮半島。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