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抗日真相系列報導之一】被誣衊的蔣介石(下)

【新唐人2015年09月01日訊】在《抗戰真相系列報導之一——被誣衊的蔣介石》前兩集中,我們從史學家的查證中了解到了中華民國總統、軍事家蔣介石在九一八事變後「拖延對日開戰」的真實原因,證實了中共宣傳多年的所謂蔣介石「不抗日」竟然是抹黑和詆譭!那麼還有多少這樣的謊言在繼續矇蔽著世人?讓我們一一揭曉。

在中共宣傳的抗日戰爭史中,有兩大理論方針頗具「盛名」,一是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二是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論。唯一不同的是,前者備受吹捧,後者受盡批駁。然而,隨著抗日的真實歷史不斷被挖掘,人們發現,自己從前的認知正在被顛覆。

中共自稱,抗日戰爭之所以能取得勝利,最重要的因素是有正確的戰略指導,那就是毛澤東在1938年發表的《論持久戰》。

但史學家們發現,在毛澤東之前,早已有三個人先後提出了持久抗日論,他們分別是清朝光緒年間北洋海陸軍最高統帥李鴻章、中華民國陸軍上將蔣百里,以及國軍統帥蔣介石。

台灣大學政治學教授明居正:「持久戰的看法,最早是李鴻章提的。李鴻章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就提過對日長期抗戰,李鴻章深深明白中日的差距,可是當時朝廷全部不能接受。民國初年,有另外一個軍事家看懂這個道理,他就提出說,將來對日戰爭要長期抗戰,那個人叫蔣百里,所以蔣中正(蔣介石)是讀了蔣百里的東西,接受了他的想法。」

據史料記載,李鴻章是中國歷史上「持久戰」概念的首創者,他在中日戰爭中提出,敵強我弱,日軍利於速戰速決,我軍利於「持久拖延」。日本的國力無法支持它打一場漫長的戰爭,如果中國能以空間換時間,不爭一城一地之得失,把日本拖住,就能將日本人拖垮。

出於同樣考慮,在抗日初期,蔣介石一直避免與日軍全面決戰,他早在1933年就制定了「持久戰」、「消耗戰」、「引敵西進」等戰略方針,為求得持久的勝利,不重一城一池之得失,以「積小勝為大勝」成全大局。但中共卻一面把前人提出,蔣介石完善的「持久戰」作戰思想變成毛澤東的「光輝著作」,一面將國民黨的戰略退卻說成是消極抗日、對日妥協、賣國等。

中國歷史學專家李元華:「一開始蔣公就制定了一個持久戰的方略,就是要拖住日本。侵華日軍當時有一個想三個月就把整個中華全滅了的一個計劃。那由於蔣公的戰略,等於使它七七事變之後那幾個月破滅了。」

那麼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又是在甚麼情況下提出來的呢?

明居正:「安內呢,它分為兩塊,第一塊就是軍閥的部分——一部分的軍閥接受了他的意見,所以停止了內戰,但中共是不接受的,所以蔣介石知道他就必須把中共這個心腹大患解決掉。因為如果說,我不解決這個內部的矛盾,我去對外去抗戰的話,那麼最後我就落得內外夾擊,我腹背受敵,最後八年抗戰就是如此。」

中國歷史學者李元華指出,只要看看中共在那個時候做了些甚麼,為甚麼中共會指責所謂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原因就自然揭曉。

李元華:「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不到兩個月,中共就在中國領土上建立了一個分裂祖國的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這個是隸屬俄國的。實際上這等於公然的去分裂中國。1927年到1937年這十年間,共產黨一直就在蘇俄的指令下,在本國幹這分裂祖國或者跟政府對抗的事情。」

旅美歷史學家辛灝年指出,蔣介石不是只安內不攘外,而是既安內又攘外。不但要抵抗日軍的侵略,還要防備共軍的不斷偷襲,剿滅共產黨是為了更好的抗日。

那麼毛澤東和共軍究竟在抗日中做了甚麼?國共兩軍誰才是抗日戰爭的主導力量和中流砥柱?歡迎繼續關注此後的報導。

採訪編輯/張天宇 後製/李智遠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