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瘟驅毒防疫祛病 端午養生「兩大神器」

【新唐人2015年06月21日訊】中國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是一個傳統的民俗節日。每到端午節,中國人會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喝菊花酒,享用美味的粽子,觀看龍舟大賽,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此外,端午節也是一個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長壽的大節日。

因為5月的天氣日漸炎熱,蚊蟲蒼蠅滋生氾濫,因而中國古人也曾把五月稱作「百毒月」。在端午節這天,中國人都要在門窗上插蒲葉和艾蒿,或佩戴、服用一些中草藥以避邪、防毒。這個風俗習慣中蘊含著豐富的養生知識。

中國傳統養生觀念認為,夏季養生重在調順脾胃心肺之氣。而艾蒿葉具有溫經脈、理氣血的功效,菖蒲草則能鎮靜安神、祛風宣濕。

艾蒿

艾蒿又名蘄艾、香艾、艾葉等,其味苦、辛,其性溫,歸肝、脾、腎經。艾草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其特有的芳香氣息,能理氣血、溫經脈、逐寒濕、止冷痛,是婦科的主要用藥。用以治脘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等症。艾草搗絨,可製成艾條、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溫煦氣血。煎湯外洗可治濕瘡疥癬,祛濕止癢。

據《本草綱目》中記載,「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炙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痾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氣弱,臍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臍腹,妙不可言。寒濕腳氣人亦宜以此夾入襪內。」

醫用草艾蒿,有健胃,止瀉,降血壓,緩解神經痛、腰痛和肩膀酸痛,治療刀傷的作用。艾草最佳食用的時間是在6~8月,可選擇煎、榨汁,或晾乾食用。

菖蒲

菖蒲又叫水菖蒲、泥菖蒲、大葉菖蒲、白菖蒲。菖蒲性溫,味辛、苦,有辟穢開竅、宣氣逐痰、解毒殺蟲之效。菖蒲對治癲狂、驚癇、痰厥昏迷、風寒濕痹、噤口毒痢、外敷癰疽疥癬都有一定作用,可用於癲癇、痰熱驚厥、胸腹脹悶、慢性支氣管炎的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菖蒲全株有毒,根莖毒性較大,口服多量時會導致產生強烈的幻視。

中藥中的石菖蒲就是菖蒲界的優秀代表。石菖蒲對某些中樞神經有抑制作用,能鎮靜安神、催眠,又有芳香化濁、祛痰濕的作用,對治痰熱內擾之不寐症有較好的療效。對於精神病患者亦有鎮靜和催眠作用。

石菖蒲味辛,能理氣活血,祛風宣濕,用治風濕痹阻、關節疼痛,或跌打損傷之瘀腫疼痛症,臨床常用鮮石菖蒲、生薑、梔子等搗碎,敷於疼痛局部,有消腫止痛的作用;若將葯搗碎後加適量白酒在鍋內炒熱後再敷於痛處,效果更佳。

此外,石菖蒲氣味芳香,能化濕濁,有宣竅祛痰濕的作用,適用於痰濕蒙蔽、清陽不升而引起的神志不清、耳聾目昏、精神遲鈍等。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