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媒不直言「權威人士」是誰 港媒析三大原因

【新唐人2015年06月01日讯】 近日,中共喉舌高規格以頭版頭條和二版頭條刊發專訪「權威人士」的報導,縱論當前中國的經濟形勢,引發外界對相關報導的多方解讀,並引發誰是「權威人士」的大競猜。日前,有港媒發表評論文章稱這個「權威人士」究竟是誰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當局為什麼要以這種不挑明身份的方式來釋放相關訊息。

中共喉舌《人民日報》近日突然在頭版頭條和二版頭條大規模刊登其對某「權威人士」的專訪。其中大量篇幅報導了該「權威人士」縱論當前中國經濟形勢的消息內容。這種罕見的現象引發輿論界的特別關注與猜測,紛紛追問誰是「權威人士」?

5月31日,香港東網發表獨立作家廖保平撰寫的《這個「權威人士」是誰?》一文。該文分析稱,作為中共「喉舌中的喉舌」,《人民日報》最接近中南海。這個常常連新聞的5W要素——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都不全的媒體,承載的宣傳任務遠大於新聞任務。它很多時候「肩負著中共高層對下面層層級級的官員或群眾宣傳、喊話、教育、指導的任務」。所以,也有很多人通過研究這份報紙來「揣測上意」。

針對《人民日報》這次採取不挑明專訪對象的身份,卻大張旗鼓地刊發相關報導的做法,文章分析了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權威人士」縱論中國經濟的言論具有非常強的個人色彩,應該是中共高級別的領導人,其身份不方便挑明。而他談論的是相對敏感的話題,經由「權威人士」表述出來,就變成了集體的意見了,個人色彩大為減弱。

第二,高級別的領導人亮明身份站出來說話和隱匿身份說話效果是不一樣的。亮明身份說話就是作硬性的要求、教育、指導,對下級官員來講,就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而用隱匿身份的形式來說話只是隔空喊話,柔性勸導,只是提示各級官員「認清大勢」,建議他們應該「怎麼做」。

第三,這個「權威人士」可能是中共黨內的智囊人物或智囊團隊,他們接受官方委託,對當前中國經濟形勢進行研究後,其研究成果以「新聞報導」的方式發表出來,以便發揮其「針對性的指導價值」。

文章認為,「權威人士」具體是誰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代表了中共高層的聲音,針對當前較為嚴峻的經濟形勢發聲。如果接下來中國經濟仍無起色,當局就可能要「亮明底牌」了。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