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北京「城市病」 中央部委或遷京畿新區

【新唐人2014年9月25日訊】多年來,中國首都北京水資源短缺、人口膨脹、交通堵塞、環境污染、沙塵暴等不斷趨於惡化,特別是近期北京連續遭受毒霧霾侵襲,引發各界擔憂和議論。為解決北京的「城市病」,以首都新機場為核心的京津冀臨空經濟區,簡稱京畿新區,被指有做北京副中心的可能。

數年前,中共當局就曾誇口稱,要在2020年之前將北京建設成「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的「宜居城市」。但現實與口號恰恰相反,近幾年來,北京擁擠的交通、嚴重的污染、極度的缺水和比天高的房價,人們怨聲載道。

每逢遇到大堵車、沙塵暴、乾旱缺水,遷都之說就見諸輿論和網上。特別是,近年來北京連續受到毒霧籠罩,民間再掀遷都熱議。

9月17日的中國社科院的2014城市藍皮書,以及9月22日發布的2014中國臨空經濟發展報告,均稱北京的部分行政機關需要從中心疏解,甚至要優先爭取外交、商務、科技、交通等與國際外交相對密切的部門或對交通需求比較敏感的部門整體外遷。

大陸媒體報導說,上述建議可能需要中央來決定。而部分機關搬遷到此地,的確存在可能。知情人士披露,北京核心功能包括全國政治中心,但是有高層人士認為,部分業務主要是在外地中央部門,也可以從北京往外遷。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指出,以北京新機場為中心的臨空經濟區的確可以承擔部分行政功能,這也可以上升為國家新區。目前北京適合承載一部分新增人口和功能的,唯有這個區域了。

但是一些中央核心部門難以遷出,此外北京一些窗口部門搬遷難度大。「但是非窗口的部門,比如後台管理等部門,都是可以遷到新機場的臨空經濟區的。」他說。

李國平認為,到2030年北京人口規劃可以設定為2800萬-3000萬人,相比現在,北京還需要凈增800萬人。其中北京與河北交界的新機場附近可以容納200萬,東部的平谷等地可以容納200萬。

此前,北京周邊多個城市也傳出要做北京副中心的消息。

北京部分行政機關或外遷

目前多份報告提出了北京部分行政機關外遷的可能。2014中國社科院城市藍皮書曾指出,適應北京功能疏解的需要,先遷移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然後疏解傳統製造業,中期遷移學校、醫院、大學,後期促使部分行政機關等向外擴散。

2014中國臨空經濟發展報告則認為,2017年將通航的北京新機場的京津冀臨空經濟合作區,即京畿新區,可以作為首都行政副中心,著力培育有別於東城、西城的國家行政中心區及通州北京行政副中心的特色。從而形成既服務於臨空經濟區,又能支撐北京政務功能特色的臨空型首都城市副中心。

該中心要優先爭取外交、商務、科技、交通等與國際外交相對密切的部門或對交通需求比較敏感的部門整體外遷。對此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助理宋迎昌認為,新機場本身可以形成新的功能區,該地作為京津冀一體化的一個重要節點,存在打造新區的契機。

北京應該保留政治和文化中心地位,特別是文化。新興產業的發展完全可以疏散到新機場,包括高端服務業、學校、部分機關。他說「本身行政機關需要輻射,需要交通便利,這個新機場都可以解決。」

他認為,目前直轄市只有北京沒有國家新區,該臨空經濟區完全可以建成改革試驗區,上升為一個類似天津濱海新區等的國家戰略。新機場臨空經濟區藉助三方力量合作,可以成為破解京津冀一體化難題的試驗區。

不過,以首都機場為核心的臨空經濟區如果主要做副行政中心,也存在一定的難度,原因是,中央部門要大部分遷移過來,難度很大。而部委搬遷,需要中央來確定。

一位參与研究「十三五」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專家指出,現在各個報告以建議為多,但是最後拍板權仍在中央。

2014中國臨空經濟發展報告還建議,除了要優先爭取外交、商務、科技、交通等與國際外交相對密切的部門或對交通需求比較敏感的部門整體外遷外,還要爭取發改、建設、規劃、國土、衛生等部門的部分機構外遷。

這些機構的某些部門,以對外交流、督察、檢查為主,大部分時間需要到國內進行調研,可以入駐新機場周邊,減少客流壓力。

此前北京也規劃過通州作為北京城區的副中心角色。還規劃過亦庄、順義等新城。

近年來,北京現在面臨著日益加劇的人口膨脹、資源匱乏、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問題,首都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輿論認為,遷都或將行政機關外遷已是大勢所趨。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