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移動腐敗案件頻發 凸顯「國企」機制弊端

【新唐人2014年3月25日訊】(自由亞洲電臺報導)「中國移動」日前再有高管人員遭中紀委調查,至此這家國有企業在五年內,已有十多名高管因貪污腐敗落馬。有評論認為,制度缺失正導致中國國有企業的運營效率日漸低下、腐敗頻生。

中國用戶近7億、去年營收超過6千億元人民幣的「中國移動」近年腐敗案件頻頻曝光。自從2009年12月,中國移動原黨組書記張春江被查之後,陸續有中國移動無線音樂基地原總經理李向東、中國移動四川原總經理李華、中國移動原副總裁魯向東等10多名公司高管因貪污腐敗被查。

中紀委監察部網站在3月18日再次披露,中移動三名高級主管人員:原河北省人大城鄉建設和環境資源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河北有限公司原總經理張連德、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河北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兼工會副主席丁占武、總經理助理兼唐山移動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張磊正在接受組織調查。

雖然中國官方調查國有企業負責人大多以「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為理由,但據業內人士披露,中國移動五年內腐敗案件頻繁曝光的背後,大多涉及業務聯絡與設備採購的權力尋租有關。

自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宣示要「蒼蠅、老虎一起打」的懲治腐敗措施后,一批中國國有企業老總級人物也連續因貪腐問題落馬。去年8月,原國資委主任、中石油集團前董事長蔣潔敏因違紀被撤職;11月11日,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副董事長徐敏傑、中國鋁業副總裁李東光被調查,凸顯中國 「央企」機制內部的種種體制弊端。

加拿大拉瓦爾大學國際商務教授蘇展指出,目前由中國「國資委」投資、國務院人事任命管理的大型國有企業在中國約有120多家。由於經營領域受到國家法令保護,中國國營經濟在整體發展戰略上存在執行「國進民退」的誤區,這也是導致腐敗問題普遍的原因。蘇教授說,

「尤其是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中國確實存在『國進民退』的問題。一方面,當時大量的資金為了刺激經濟流到了國有企業;另一方面,國家有種誤區就好象體育的舉國體制。現在看來,這些都是一種誤解甚至是幻覺。」

蘇展教授表示,減少國有投資在中國國民經濟中所佔比例,多年來是中國學術界提出的反腐措施之一。但目前看來,中國的經濟決策者對此並沒有堅定的決心,其主要原因就是任何對中國國有企業經營領域或人事管理的變動,都必然觸及當局整體的既得利益。他說:
「中國現在這種政治體制沒有監督,有些政治權力是無限的。中央大企業里,很多人事任命是裙帶關係,是政治考慮。而且,這些企業很多處於壟斷的環境之下,肯定要出問題。這些年來,中央政府都公布利潤情況如何。我個人認為,這些數字都是有水分的、絕對不反映它們實際的效益。」

根據「中國移動」公布的數據,2013年該企業全年業績達到營收總額6302億元,凈利潤1217億元,而過去11個財務年度中,中國移動的凈利綜合更超過了1萬億元人民幣。但如此高額盈利之下,卻難掩腐敗叢生的窘境。《中國青年報》發文批評一些中國「央企」的華麗袍子上爬滿了虱子,在中國特殊領域創造大量利潤的同時,也養肥了令人深惡痛絕的貪腐碩鼠。

上世紀八十年代,曾任職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體改所綜合研究室主任的旅美學者程曉農認為,中國近年國有與民營經濟在運營機制中的混合現象已日趨普遍,但國有企業無論在市場及經營特權上仍佔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國進民退』其實不是體現在產權上,是體現在壟斷上。中國實際上是把一些所謂戰略性產業,由政府給予特定許可權的方式實施壟斷,『中移動』就屬於壟斷造成的利潤高。所以,要害問題是壟斷排除了競爭。沒有競爭,壟斷的結果就是壟斷價格。這對老百姓的傷害非常大,是直接的、每天都在發生的。」

中國國有經濟實體中的貪腐問題,究竟能否通過「打老虎」或國企改革得到根治?原中國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曾撰文指出,把中國央企中的的國有成分降到20%目前仍只是個目標。原因就在於,無論央企、民企都對這種混合所有制心存疑慮。民營企業擔心即便在國有企業有了股份,卻可能仍然沒有相應的話語權,是羊入虎口;國企則擔憂,此舉會造成產權模糊,甚至國有資本流失。

加拿大拉瓦爾大學的蘇展教授認為,中國通過懲處個別官員難以解決經濟所有制的根本問題,國有經濟的比例成分必須建立在符合社會效益的基礎之上:

「實際上,所有的經濟最後都歸結于效率問題。國有企業起一定的作用但更多是社會效益,老百姓生存必須的東西有國有企業參与是對的。但中國現在的方式,在所有有利益、有甜頭、競爭性的行業都有國營企業,它們受到政府的優惠、有各種關係網。當一個國家投入很大,真正對於社會需求效益產出不夠的話,社會肯定出現大問題。所以,中國長遠看不能是換幾個領導、抓幾個腐敗的國有企業老總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蘇展教授指出,中共當局靠中紀委「調查」貪官已很難真正遏制中國的貪腐問題。讓國有企業走向市場、允許公開透明的經營管理監督、消除企業高管黑箱作業的權力,才是中國大陸「國企」反腐的重中之重。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