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波:中國媒體在馬航客機新聞戰中為何失敗

【新唐人2014年3月17日訊】馬航客機失聯進入第9天,依然不知其何在?

參加搜救的國家超過10個,最終也變相地演變成一場反潛與衛星戰的大演習,雖然誰都沒有最後取勝,但是,美英兩國顯然表現出其強大的情報監控實力。而在這之外,另外一場戰鬥正在悄然進行,那便是世界超級媒體之間的新聞戰。

馬航客機失聯事件發生後,我趕到北京麗都飯店,自認為捕捉到的最有價值的消息,便是站在馬航代表的背後,拍攝到了他手中新聞稿上沒有發表的一些內容,並以博文的形式將其發表。這當然是作為記者最低檔次的採訪。其實,我當時最想做的,是從中國乘客名單中立即去分析:其中有無中國政府高官,有無來自新疆的乘客,或者有無其他特殊的人物?從中去得出是否有可能是恐怖事件。但是,我單槍匹馬無法做到。但是中國有媒體完全可以做到:新華社、人民日報和中央電視臺。

也許他們只是沒有想到,或者想到了也不敢去做,因為這太難,需要從國家某些部門中去獲取或印證這些資料,或者,即使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也不能發表。

其結果,這些天來,中國官方大媒總是跟在人家屁股後面跑——據CNN報導、路透社的最新消息說、紐約時報披露……除了記者會上看到聽到的,中國媒體沒有一點「獨家消息」。

新聞戰拼的是實力!實力來自何處?不是拼誰的相機好,誰離發言人近,而是來自於敏銳的職業嗅覺,和FBI一般的情報刺探與分析能力。這只能靠經驗,和關係。

馬航失聯事件發生一天後,紐約時報的一位朋友給我發了一份郵件,說他們調集了30名資深記者成立了報導團隊,並在第一時間裏寫出了18篇報導與分析文章。我當時就想,紐約時報之所以會有這麼大的動作,一定發現這一架飛機失聯的蹊蹺!但是,我更是感歎:他們怎麼能夠在短時間裏寫出18篇文章,這預先需要掌握多少的資料資料和專業知識?

此後的事件演變,證明了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美聯社、CNN、BBC、金融時報等英美新聞大鱷的實力——從衛星資料到通訊記錄,從飛行軌跡到飛行時間,一件件搞到手,一件件抖露出來,雖然馬來西亞一次次否認,最終還是紙包不住火,在15日的總理記者會上,承認了媒體報導的眾多事實。

英美新聞大鱷為什麼能夠搞到這些至關緊要的資料情報?毫無疑問,是軍方、衛星公司、情報機構向他們作了提供,但是,能夠搞定軍方和情報機構,便是這些記者的能耐,其中涉及到長期建立的信賴關係,和記者特殊的情報搜集能力。當然,這些媒體也毫無疑問掏出了大把的錢買了衛星公司的資料。

那麼,中國媒體,尤其是央媒為什麼做不到?甚至都沒有搞到10顆衛星定點掃描的照片?原因很簡單:中國媒體一直是在被動中成長,已經喪失了主動出擊的能力。也就是說,「聽傳達」變成了職業,而「挖消息」變成了大忌。這就註定,中國央媒是養尊處優的公主,而不是四處尋生的小販。

當然,這不是唯一的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是中國的媒體沒有培養專家型記者的制度,尤其是央媒套用機關的遊戲規則來框定記者的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使得優秀的記者最終都成為無事所所的官僚幹部,享受了待遇,毀滅了才華。也正因為如此,許多優秀的記者一旦臨近四十,就不願跑第一線,甚至覺得自己還在第一現場,是一種無能的羞恥(除個別電視節目主持人之外)。

跑了17年的中國兩會,發現熟悉的面孔越來越少,更多的是剛出爐的年輕記者,她(他)們很努力地攔委員擋代表,但出來的文章大同小異,深刻的觀察與分析文章很少見報。坐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我有時候會有一種強烈的孤獨感:那些資深的記者都到哪裏去了?為什麼大家不學學外媒,讓那些頭髮有些花白的資深記者到「兩會」這一中國最有新聞源的地方去挖新聞呢?

也許,許多資深的記者想這麼做,但是,沒人給他機會。

中國有錢可以打造人數最多的新聞航母,但是我們顯然需要更多的,是軟實力,並改變我們的一些制度框架。只有這樣,在下一場的國際新聞戰中,才會有中國媒體的一席之地。

祈願馬航客機能夠找到,所有人都活著!

文章來源:網絡轉載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