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佛教遺址出土千粒舍利 晶瑩剔透

【新唐人2014年2月18日訊】(新唐人記者李劍綜合報導)甘肅涇州地區是絲綢之路東段北道重要驛站,曾留下了眾多的佛教遺迹,去年,當地開始對該地進行發掘,截止去年底,已出土了260餘件宋代佛教造像和呈白色結晶狀晶瑩剔透的1777粒舍利子,距今已有450年的历史。

甘肅省涇川佛教遺址位於涇川縣城關鎮共池村,2012年12月在修整道路時,在現大雲寺博物館東側發現一處佛教造像窖藏坑。

去年進行發掘,出土佛教造像260餘件、陶棺1具、銘文磚1塊、部分磚瓦建築構件、陶器、銅器、瓷器等。墓內出土鎮墓磚上面有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明確紀年。

考古所工作人員介紹說,目前,考古所共清理出散落的舍利約1777粒,舍利大小如米粒,呈白色結晶狀,晶瑩剔透。

此外,在佛骨下還清理出兩個長方形玻璃瓶。這次宋代龍興寺陶棺及舍利的發現是繼大雲寺地宮舍利、寶寧寺舍利出土后涇川地區第三次出土舍利,其瘞埋方式與北周寶寧寺、唐大雲寺不同,反映了宋代舍利埋葬的新特點。

涇州地區還有眾多的佛教遺迹,保存到現在的有王母宮石窟,南石窟寺、羅漢洞石窟等。大陸歷史專家說,涇川佛教文化在甘肅的地位僅次於敦煌。    

舍利子簡介  

維基百科介紹說:舍利,又作堅固子、舍利子、設利羅,意為屍體或身骨,通常指遺體火化后得到的殘餘骨燼,形狀有圓形、橢圓形、蓮花形,顏色也不同,有白、黑、綠、紅等。

最早舍利指佛陀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後遺留的固體物,後來也指高僧圓寂火化剩下的骨燼,通常埋葬于塔中。

《轉法輪》一書有關「舍利子」的論述說:「和尚百年之後火化時就有舍利子,有人說那是骨頭、牙。常人怎麼沒有啊?就是那個丹炸開了,它的能量釋放出來了,它本身包含著大量另外空間的物質。它畢竟也是物質存在的東西,可是它也沒有什麼用。現在的人把它看成是很珍貴的東西,它有能量、有光澤、很堅硬,就是這個東西。」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