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人對印度國父甘地興趣降低後又陡升?

【新唐人2014年2月4日訊】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對印度國父——聖雄甘地感到興趣,甘地的自傳《我對真理的實踐經歷》將被翻譯成中文,在中國出版。

甘地,生於1869年10月2日。在1920年代,他成功動員全體印度人民以非暴力手段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帶領印度脫離英國獨立。

甘地的自傳——《我對真理的實踐經歷》於1927年首次出版後,僅在印度,就銷售超過20萬冊,並被翻譯成35種語言。

據《BBC》報導,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對甘地產生興趣。廣州中山大學的黃迎虹博士說:「在中國,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對甘地的生平事蹟非常有興趣,但卻很難找到有關他的任何中文資料。」

黃迎虹將帶領一個學術團隊翻譯甘地自傳,此外,甘地的80多場演講內容也會同時翻譯出版。

華南師範大學尚勸余教授表示,在1950年以前,中國出版了27本有關甘地事蹟的書籍,還有許多文章,他被形容為印度的盧梭和托爾斯泰。但是在共產黨執政之後,中國人對甘地的興趣一下子降低了。

尚勸余:「甘地倡導的以非暴力手段發起對抗,崇尚社會各階級融和,這與當時的共產黨意識形態和中國內部的政治氣氛相左。」

尚勸余表示,一直到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人才再度開始關注甘地的哲學思想,1980年以後,有超過50本有關甘地的書籍出版。

報導說,雖然甘地從沒有到過中國,但是他的非暴力反抗運動觸動了許多中國人。黃迎虹相信,甘地的思想能幫助中國人想出更好的方式來發洩對生活的不滿。

退休的印度外交官,研究甘地的專家納薩雷特說:「現在人們開始想要瞭解甘地對宗教、社會、經濟和政治等各方面的思想。」

納薩雷塔表示,許多中國人對甘地以宗教的力量動員印度人民,印象特別深刻。「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思想是否定一切宗教,但是以宗教建立和諧社會卻是中國知識分子和決策者所關注的話題。」

據了解,甘地的哲學和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深受《薄伽梵歌》為主的印度教信仰以及耆那教的影響。不過,甘地崇尚各個宗教彼此尊重,因而沒有宣稱自己有特定的信仰。甘地每週守默一天,他相信沉默會帶給他內心的平靜。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