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記者:央視「護短」 陳光標讓人抓狂

【新唐人2014年1月9日訊】編者按:陳光標,這位常被與「作秀」一詞聯繫在一起的所謂「中國首善」,隨著其近日在美國紐約上演的又一場「慈善鬧劇」,再次被推到了輿論風口。其帶來的兩位「天安門自焚偽案當事人」--郝惠君、陳果母女倆,再次把全世界的眼光引到中共一手製造的2001年「天安門自焚偽案」上,而最終結果,也許並不為中共所待見,因為這一世紀偽案已被海外媒體揭露的體無完膚。

雖然陳光標此波高調輿論造勢所掀起的要購買《紐約時報》鬧劇,其背後的真實目的揭曉,但陳光標這個與中共有千絲萬縷聯繫的所謂「慈善家」背後,到底還有什麼故事?為什麼剛剛離世的另一位慈善家邵逸夫,贏得萬人尊重,而陳光標卻滿是爭議?

2011年,《中國經營報》曾質疑「首善」陳光標,刊發《中國「首善」陳光標之謎》,剖析其高調慈善背後的玄機。如今雖過去兩年多,爭議仍在。其中的諸多內幕,近日再被該報主任編輯李賓整理成文,並在《網易 UGC精選》進行連載。其中李賓的一句話,引人深思:「一個人做慈善這麼高尚的事情卻讓別人反感至此,也真是一樁天下奇聞了。」文中披露的一些片段,或許能幫助我們了解一個更真實的陳光標。

以下內容節選自李賓文章:

質疑陳光標之三:央視背書,陳光標雇水軍罵報社

到底是因為陳光標動用了什麼資源得以和央視媾合,還是央視基於陳是其捧出來的典型而產生的「護短」表現,我們不得而知。

我注意到,在前兩期文章發布後,一些持反對意見網友的評論觀點和兩年前我們那篇《中國首善陳光標之謎》的報道刊發之後如出一轍。仍然是類似「就算陳光標慈善數額造假,他畢竟是捐了些真金白銀,捐的沒他多的人就沒資格質疑他。」這樣的論調。

其實我很奇怪這樣的論證邏輯是從何而來?就因為他捐了些錢,外界和媒體就不能質疑?我們可以順著這個思路往下推演,既然只要捐些錢做些慈善就不應該被質疑,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靠吹牛和信口開河做慈善家了,反正也不用受到指責,還可以收穫名利,這難道是我們希望看到的中國慈善事業?中國紅十字協會和其他官辦慈善組織已經那麼不被公眾信任,我們難道希望民間的慈善也是這個污穢不堪的樣子?更何況,故事進展還沒到高潮呢,你們怎麼知道我後面沒有更勁爆的內容顛覆你們的武斷結論呢?還是耐心點看完吧。

言歸正傳,繼續講述報道刊登之後的故事。

我得承認,在2011年4月23日,我們那篇《中國「首善」陳光標之謎》的報道出街之後,事情的走向就有了它自己的邏輯。尤其在陳光標高調回應之後,他和我報報道之間的矛盾衝突本身就成為了新聞。在我已經近6年的新聞工作生涯里,這樣類似「炒房炒成了房東」的事情應該是第一次遇到。

從4月25日那個周一開始,方輝和葉文添就開始頻頻接到各個媒體記者打來的電話,他們不斷向這些同行們解答著關於此次報道的相關問題。媒體中最活躍的要算央視了,先後有三、四個欄目給他們二位電話,要求錄製節目。他們也都儘可能積極地配合了採訪。

但也正是央視明顯傾向陳光標的關注和報道,使這個事件不斷升溫和走樣。後來我們從側面了解到,央視的報道基調有上面的授意,到底是因為陳光標動用了什麼資源得以和央視聯合(鑒於他當年「全國道德模範」的稱號是中央文明辦授予的,他似乎有能力申請到某些方面的保護),還是央視基於陳是其捧出來的典型而產生的「護短」表現,我們不得而知。但這讓我們感覺到,陳光標在利用現行體制弊端綁架媒體,影響輿論方面有著十分高超的本領。

當然,這些在最初方輝和葉文添接受採訪的時候是不知曉的。那個名叫張泉靈的主持人之前還在自己的微博上宣稱:「對陳光標的報道我們現在要做的是,不導演打架、不揣測人心,只盡最大可能還原真實。今天,陳光標同意接受當面的採訪,並帶來各種證明他確有捐款的發票。我們也應繼續採訪葉文添,請他對這些證據提出意見。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去受捐單位落實,證明這些錢物的到賬情況。」許是有網友希望央視進行調查報道,所以她讓大家「再等等。」

但是等到4月25日《東方時空》播出的時候,我們終於知道她這些說辭有多麼可笑。整個報道給了陳光標充分的表演空間,而對於本報記者所質疑的多筆捐贈均答非所問,拿不出有效證據。還煞有介事拿出一大本厚厚的記錄來證明自己累計捐贈已經超過14億元。而對於本報記者的採訪則基本沒用。

對於我們質疑的家鄉捐贈項目受益者實為陳光標家族的內容,央視則請出了當地的鎮黨委書記「以正視聽」,而且是電話採訪,這位書記稱,「這些項目是慈善捐贈項目,都免費向當地老百姓開放。」

可能普通的老百姓不會去留意新聞業務本身的問題,但是作為媒體同行,對央視的新聞操守和業務水平則是一目了然。首先,如果要調查陳光標的捐贈是否到位,難道不用去各個受捐單位和地方查證,僅僅採訪陳光標本人,讓他拿著一些證書和獎狀以及自己整理的記錄就可以?況且,那些所謂的材料跟我們所質疑的項目往往風馬牛不相及(鑒於這篇回顧性文字的性質,我不能一一列舉那些項目)。其次,要調查陳光標之前宣稱對老家的兩個捐贈項目的虛實,竟然可以靠一通打給鎮黨委書記的電話解決,當地的老百姓一個都沒採訪,這樣的採訪難道能夠得到事實?

但就是憑這些調查和採訪,主持人張宇就義正詞嚴地宣稱:「我們對《中國經營報》質疑的捐贈項目一筆一筆進行了核實,除了900多萬元沒有查實外,其他都已經到位。」而其請來的壹基金研究院院長王振耀則希望把板子打到不透明的慈善制度上,說了一些模稜兩可的話。

更主要的,央視還只是對一些捐贈項目進行了採訪,而對於我們所質疑的陳光標的捐款來源問題則隻字未提,要為他洗白的話,起碼也應該去調取一下其江蘇黃埔公司的工商資料嘛,看看他的營業額是不是過百億。

新聞報道中的事實是分不同層次和等級的,一個遠離真相的事實可以得出和事實完全相反的結論,這就好比新聞聯播和新浪微博的差別。現在的中國人還有多少會相信新聞聯播的報道呢?但是那些新聞里出現的事實表面上也是客觀存在的,只不過是被人做了偽裝而已。

作為中國最龐大臃腫的傳媒機構,央視在新聞業務和新聞倫理方面很多時候近乎一個笑話。近期就有好多例子,比如,它會打著維護中國消費者權益的名義,去玩兒命批評星巴克咖啡定價過高,它得出的人家定價高的推論邏輯,能讓懂一點市場經濟常識的人們笑的滿地找牙——不計算人工成本,不計算地段房租,不考慮供求關係,它甚至都不知道市場經濟講求的是買賣自願自由。它還會在搞不清楚房地產企業土地增值稅的基本常識情況下,輕率地拋出一個眾多房地產名企欠繳數百億稅款的無知結論,惹得一身嘲笑,惹得眾多房地產老闆要起訴它。

它永遠把喉舌和傳聲筒的角色置於首位,所以他們習慣給事實穿上各種衣服,還往往是厚衣服,一點真正的皮肉都不漏。

說的有點遠了,回到上面提到的那期《東方時空》和陳光標。

最讓我們感到崩潰的是,陳光標在鏡頭前對自己曾經主動發布2010年慈善成績單一事竟然矢口否認、死不認賬。宣稱:「我從來沒有向媒體主動提供過2010年的慈善成績單,也沒有媒體向我核實過。」

天哪!這個所謂「首善」簡直讓人抓狂。

由於我們的報道是以其公布的2010年成績單為由頭和基礎的,現在他否認,無疑使得我們的報道基礎遭遇挑戰。但不爭的事實是,當初人民網和《公益時報》發布的成績單內容完全一樣,而且有他的親口題記:「我公布自己一年的慈善事業及環保產業成績單,既是對人民的彙報,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鞭策,它會鞭策我更好地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多做一些實事。」而我們也已經採訪證實,成績單本身確是陳光標本人提供的。

非但如此,在兩家媒體為其發布了成績單之後,十多家地方媒體均在2011年1月12日同時刊發了內容相同的「成績單」,而且陳光標當時在一輛自行車上大秀優美身姿的照片被清晰地印在各個報紙的版面上。

節目播完,當晚仍在編輯部加班的領導和同事憤慨不已,大家決定,連夜撰寫回應文字,不能讓這樣一個彌天大謊就在央視的精心庇護下被再次掩蓋起來。

回應的文字必須字斟句酌,從初稿到最終版本經過了幾輪的修改,以至於最晚的領導和同事忙到了凌晨3點多。

當時我已經在經營報工作3年多,和同事們在報社旁邊的馬伊塔克酒店吃過無數次的飯,但卻從來不知道它的客房怎麼樣。拜陳光標所賜,由於4月25日要連夜加班撰寫回應文章,領導決定為我們幾個離家比較遠的同事在馬伊塔克開幾個房間,以便忙完之後休息。而且這一住就是兩天,這也算是在北京感受了一把出差熬夜的感覺。

為了對比方便,我們將我報質疑的捐款條目和陳光標的回應逐一比對,製作了一個表格,以揭示陳光標的各個漏洞。並說明本報將繼續深入調查。我十分同意當時回應文章里的一句話:「誠信有瑕疵,善的根基就不穩。」雖然通過後來的調查證明,陳光標的慈善所涉及的遠不僅僅是「不誠信」那麼簡單。

不出所料,第二天的各大媒體、網站,均紛紛關注了我報的回應,我們作為媒體又一次成為了新聞本身。

但隨即另一個始料不及的情況發生了。

4月26日,我在馬伊塔克酒店房間舒適的床上一直睡到將近9點,洗漱完畢到樓下餐廳吃完早飯,然後回到編輯部。

此時的編輯部已經相當熱鬧,電話響個不停,前台、編務、編輯、主編,同事們在輪流接聽。原來從早晨上班開始,報社的公開電話就被打爆了,而內容幾乎清一色的是責難和謾罵,剛開始大家不明所以,還耐心地進行解釋,然後就發現,對方根本就是來故意謾罵的,只能放棄相關解釋,義正詞嚴地正告對方或者直接掛掉。

我所接過的一個電話里,那個傢伙上來就說:「你們報紙什麼**玩意,憑什麼質疑陳光標,***」帶有生殖器的髒字接連不斷,我只能回敬他一句:「請先把嘴洗乾淨」,然後粗暴地掛掉電話。

到後來,我們終於明白這些電話為什麼會如此集中地到來。是的,這就是傳說中的「水軍」,他們不光在網路空間里製造大量的謾罵垃圾和言論煙霧,還把這種習性延伸應用到了現實中。

我們的前台接待曾經接到一個傢伙的謾罵電話,上來就是劈頭蓋臉罵一通,我們的小姑娘很耐心聽他罵完,然後對方終於忍不住說:「你還真有耐心,其實我們也是受人之託,收了錢幫人辦事而已。」這個段子一度在編輯部流傳,也讓我們更加自信的面對所有謾罵電話。

一個頂著全國道德模範名號的人不惜動用如此手段來對待質疑他的媒體。這正說明,他心中充滿了恐懼和不安。果不其然,幾天之後,謾罵的電話就如潮水一樣退去了。

對於正式出刊的紙質周報,我們隨即策劃了一個大體量的專題,一來證實陳光標不承認「2010年成績單」系他親自提供給媒體,二來希望將話題的討論引向深入,引向我國現行慈善制度體制的不完善和現代慈善制度的要求上來。8個版的專題動用了報社十幾位記者通力合作,這在中國經營報的歷史上並不多見,至少在我所在的幾年裡沒有出現過。

就這樣,原本是留作資料的一些前期採訪資料成為了我們第二期專題報道的一部分,我們將其進行了再次的調查核實,發布成績單的十幾家媒體一家沒漏,除了拒絕回應的,絕大部分都承認成績單是陳光標主動提供給他們發布的,且都是走的廣告經營部門,也就是說,陳光標不惜花費巨額成本把這個成績單宣傳的天下皆知。

另外,比證明成績單的真假更重要的是,我們決定繼續調查陳光標的捐款來源和「慈善事業」的具體運作方式。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