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捐?陳光標的慈善成績單被指造假

【新唐人2014年1月8日訊】編者按:陳光標,這位常被與「作秀」一詞聯繫在一起的所謂「中國首善」,隨著其近日在美國紐約上演的又一場「慈善鬧劇」,再次被推到了輿論風口。其帶來的兩位「天安門自焚偽案當事人」--郝惠君、陳果母女倆,再次把全世界的眼光引到中共一手製造的2001年「天安門自焚偽案」上,而最終結果,也許並不為中共所待見,因為這一世紀偽案已被海外媒體揭露的體無完膚。

雖然陳光標此波高調輿論造勢所掀起的要購買《紐約時報》鬧劇,其背後的真實目的揭曉,但陳光標這個與中共有千絲萬縷聯繫的所謂「慈善家」背後,到底還有什麼故事?為什麼剛剛離世的另一位慈善家邵逸夫,贏得萬人尊重,而陳光標卻滿是爭議?

2011年,《中國經營報》曾質疑「首善」陳光標,刊發《中國「首善」陳光標之謎》,剖析其高調慈善背後的玄機。如今雖過去兩年多,爭議仍在。其中的諸多內幕,近日再被該報主任編輯李賓整理成文,並在《網易 UGC精選》進行連載。其中李賓的一句話,引人深思:「一個人做慈善這麼高尚的事情卻讓別人反感至此,也真是一樁天下奇聞了。」文中披露的一些片段,或許能幫助我們了解一個更真實的陳光標。

以下內容節選自李賓文章:

質疑陳光標之二:2010年3.3億捐贈純屬謊言

什麼是慈善?我一度以為這是個基本不需要解釋和釐清的概念,只要按照最樸素、最本能的理解就可以。通俗來講,就是心甘情願對弱勢人群的主動捐助和贈與。可當陳光標的高調慈善出現之後,慈善的本義讓我感覺似乎走樣了,我想這就是他的高調慈善讓人不舒服的原因所在。他每次做慈善活動都是遍請媒體、報刊、電視、網路齊上陣,人為製造一些雷人或者博人眼球的畫面——獨自一人站在一排錢牆後面,讓受捐的人們把他圍在中央一起舉起錢來。狂轟濫炸似的宣傳似乎是他最看重的,正因為如此,他的慈善也被人稱為「暴力慈善」。

但到底什麼是真正的慈善?在我們那篇2011年4月23日發布的《中國首善陳光標之謎》引發輿論口水戰之後,我查詢了詞典,詞典中是這樣解釋的:「慈善應是在慈悲的心理驅動下的善舉。兩層意思,一是慈悲的心理,二是善舉。真正意義的慈善行為應是一種不附加要求的施捨。施捨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一種滿足。」這個定義強調了「慈悲的心裏驅動」,這也就是我們日常說的慈善動機。陳光標風光紅火時,「慈善不問動機」的論調甚囂塵上,以央視為代表,很多媒體和公共知識分子也以此立論。但慈善結果真的能夠脫離動機而存在嗎?我想「失之毫釐、謬以千里」的古訓在慈善事業上也是非常適用的。這在陳光標身上不斷得到驗證。

現在回想起來,最初知道陳光標這個名字是在2010年。那年9月,比爾蓋茨和巴菲特來中國舉辦慈善晚宴,呼籲中國的企業家為慈善事業做貢獻,這一事件引起了全社會的一場熱鬧討論。陳光標在這樣的背景下,以響應比爾蓋茨和巴菲特號召的名義,宣布了「裸捐」計劃。

他號稱死後要將所有的財產捐獻出來,當時他對媒體估計自己的全部財產有50億。我的感覺是,他在企業界並不出名,他旗下的江蘇黃埔再生資源有限公司也名不見經傳,卻號稱每年的營業額超過百億元。怎麼會有那麼多的資產,如果按照他自己所說,每年拿出幾個億來做慈善,按照正常邏輯,就算他把所有的利潤都拿來做慈善,那每年幾億元的純利潤簡直讓人難以想象。難道幫人拆樓是這麼賺錢的一個行業?(陳光標稱黃埔再生資源公司的主要業務就是建築物的拆除工程)。

但當時媒體和社會公眾似乎都沒有去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對於這樣一個樂於助人的「大善人」,大家本能地選擇了讚許和肯定的態度。因為「慈善」是一個美好的詞彙,一個人能把自己辛苦掙來的錢白送給別人,這種境界畢竟不是一般人能夠有的。

當時以央視為首官媒對陳光標做了鋪天蓋地的報道,把他樹立成了慈善家的楷模和典型,對他的高調也持肯定態度,一個最主流的觀點是:只要是做慈善,高調一些無所謂。甚至有不少人說:這樣的高調慈善越多越好。

也有少數聲音表示:企業家最主要職責還是把企業做大做強,單純高調追求慈善捐贈數目是捨本逐末。社會仇富心理正盛,這樣的觀點很難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甚至被理解為富豪階層缺乏社會責任感、道德低下的託詞。陳光標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情緒和輿論環境之下贏得了巨大聲望,充滿了道德優越感。

但我總覺得哪裡不太對勁。後來曾和河北大午集團董事長孫大午先生探討了這一話題,他的觀點讓我很受啟發。他認為陳光標所謂裸捐其實是錯誤的,他所說的50億資產是整個企業的資產,而企業不只屬於他一個人,而是屬於企業法人的,也是屬於全體員工的。「他好像混淆了企業法人資產和個人資產兩個概念,就算作為獨資的企業,在企業法人成立後,企業的資產也已經不屬於投資人,而是屬於企業法人,背後是成百上千的工人,投資人只可以享受投資收益,或者在公司上市後的股票套現,但是沒有權力支配全部企業資產。」他說。他也認為企業家最主要的責任是把企業經營好,為社會解決就業,為員工謀福利。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再向社會進行慈善捐助。

不過,平心而論,當時陳光標除了因過於高調而有些惹人厭煩,還並沒有什麼可疑之處被發現。直到我們看到他自己宣揚的2010年慈善捐贈「成績單」。

2011年4月初,我的同事方輝從《公益時報》的同行那裡得到了這份成績單,它本來被陳光標用來衝擊2011年的「中國慈善排行榜」的,這個排行榜由民政部指導,中國社會工作者協會主辦,《公益時報》承辦。不過《公益時報》的工作人員在製作榜單、核實陳光標的成績單時,發現這份總額達3.3億的榜單中,大部分捐贈都無法核實,他們派員實地調查發現,許多捐贈根本沒有到位,這讓他們感覺事情很嚴重。

得到線索的方輝,向編輯部彙報了這個情況,我們商量的結果是,如果陳光標的慈善成績單造假,那麼這將是一個十分嚴重的事件,因為他已經有了中國「首善」的稱號,還有「全國道德模範」的榮譽,如果他有意在慈善中造假,那麼對於社會和慈善事業的影響就不只是高調那麼簡單了。我們似乎感覺到了他高調慈善背後的真正動機和行為邏輯,但還只是猜測,要想了解真相,只能通過深入的調查。於是做出了任務分派,首先主要由方輝對其成績單中的典型捐贈項目進行調查核實。而同步進行的,則是派出葉文添對其企業經營和發跡過程進行調查。

調查進行的並不順利,成績單所列項目十分龐雜,且捐贈目的地分散在全國各地,核實起來非常耗時費力,而且有些所謂的捐贈根本無法核實,比如「西南抗旱,捐款捐物約6700萬元」「玉樹地震,捐款捐物4300萬元」,都只有籠統的一句話,具體捐給了哪裡,做了什麼,一概不知。所以我們只能挑選指向相對具體的捐贈項目進行核實,由此發現了很多造假和不到位的情況。

而葉文添那裡調查的結果則更加讓人吃驚,其當年對家鄉老年人活動中心和農貿市場的所謂2600多萬元捐贈,更像是自家擁有的財產;2009年所謂1.3億捐建南京黃埔防災減災培訓中心,是他公司所在地,更像是自己公司的地產投資項目。更要命的,陳光標之前宣稱自己的江蘇黃埔公司營業額已經過百億,可小葉查詢了其工商登記資料發現,該公司2008、2009年的營業額只有幾千萬,且負債率接近100%,陳光標宣稱的數億利潤從何而來?

一些接近陳光標的人士對他的看法也印證了我們的初步判斷,一位江蘇慈善界人士說:最初陳光標在慈善上確實做了很多工作,只不過後來傾向於炒作,並沉醉於此,開始注入水分。「陳光標現在為什麼喜歡發現金和貨物,就是因為這樣不透明,無法統計總量和價值。到底捐了多少,只有他一個人知道。」

就這樣,在經過幾周的輾轉調查後,4月23日,那篇「中國首善陳光標之謎」出爐,葉文添和方輝連續寫作了10餘個小時,後期編輯和領導審稿簽發的過程中,我們將沒有確切證據的信息統統刪去,只呈現了我們能夠確認的調查結果和質疑。

其實,這篇報道將會引起陳光標的強烈反應是在我和同事們的預想之中的,我們只是猜不到他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回應,是明的還是暗的,是敢作敢當、些許反省還是死不認賬,顯然他選擇了最後者。

2011年4月24日是周日,兩天來一直在關注輿論反響、回應網路暴民的攻擊,周末過的比工作日還要累,晚上T老師打來電話說:「明天早點到報社,我們討論陳光標的報道。」我已經預感到,下一周必定是戰鬥的一周。

4月25日,我按照往常的時間趕往報社,在路上卻遭到T老師的幾次催促:「到哪了?」「快點,領導等著呢!」但我在早晨上班速度最快的地鐵里,已經不可能再快了。我想象著,報社裡現在的氣氛應該相當緊張。

趕到報社,我們收集了這兩天各個媒體關於我們質疑陳光標的相關報道和陳光標的回應。讓我始料不及的是,做新聞的我們這次成了新聞的主角,多家報社、電視新聞欄目均以我們的質疑報道和陳光標微博回應做了報道,似乎樂得看別人打架。

我們將自己的報道和陳光標的回應進行比較,更加堅定了同事們的信心,我們報道中的事實都經得起檢驗,陳光標的回應更加說明他所謂的2010年超過3億元捐贈純屬謊言。

而對於我們報道中所質疑的,其公司經營狀況難以支撐其所宣稱的巨額捐款情況,陳光標則選擇了逃避,最多以自己在全國各地均開設有分公司的話搪塞而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