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原貌3D復原 網友驚呼:美呆了(組圖)

【新唐人2013年11月22日訊】圓明園位於中國北京市海澱區,是一組清代的大型皇家園林,由圓明園及其附園長春園和綺春園(後改稱萬春園)組成。佔地350公頃。由於風格和建造技巧被譽為「萬園之園」,但因戰爭不幸慘遭焚毀,原貌遺失。近日網上傳出了一組圓明園原貌3D復原圖片,令網友驚呼:美呆了!

圓明園始建於康熙46年(1707年),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等五朝皇帝,長達153年的持續營造擴建過程。它的陸上建築面積比故宮還多1萬平方米,外圍周長約 10公里。水域面積等於一個頤和園。

圓明園系一座水景園,水面佔全園面積一半以上。在山環水繞之中,分佈著140多個景區。其中有50多處景點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園勝景,如平湖秋月、蘇堤春曉、三潭印月、麴院風荷等,都來自於杭州的西湖十景,不僅模仿建築,連名字也照搬過來。

還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廬山的西峰秀色、仿獅子林的疊石迷宮等等,彙集了無數天下勝景和名園的精華。圓明園中還建有西式園林景區。最有名的觀水法,是一座西洋噴泉,還有萬花陣迷宮以及西洋樓等,都具有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

圓明園不僅以園林著稱,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當豐富的皇家博物館。園中的文源閣是全國四大皇家藏書樓之一,藏有《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薈要》等珍貴圖書文物;園內各殿堂內有難以計數的紫檀木傢具擺設,並陳列許多國內外稀世文物。

法國大作家雨果曾說:「即使把我國所有聖母院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皇的東方博物館媲美。」

不幸的是,這一中國史上最雄偉的帝王宮苑,於鹹豐十年(1860年)慘遭英法聯軍野蠻的掠奪焚毀,以後又經歷了八國聯軍侵入和無數次的毀滅和掠奪,一代名園最終淪為一片廢墟。

圓明園為何被燒 非一次性全毀

《新紀元週刊》334期報導,若問當年英法聯軍以何理由或是何藉口燒毀圓明園?沒有多少人能答得上來。也許有人會認為:是帝國主義霸權侵略、對外擴張的野蠻本性所致。不過,根據大陸論壇及博友姚小遠的看法,「圓明園的被焚燒是咎由自取」。

他分析,如果梳理歷史脈絡,會發現如下兩點:第一、圓明園是大清帝國的皇家園林,跟中國人民無關。由於咸豐皇帝拘禁、虐殺英法外交官的行徑,不僅違反西方的國際法,也同樣違反中國自古以來「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行為準則,當時英法兩國被徹底激怒,為了報復,英國專使額爾金準備燒毀紫禁城,後來為了照顧滿清王朝臉面(當時英法正與清方談判《北京條約》),才另外選擇了圓明園。

第二、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純屬於大清帝國咎由自取,因為無論怎樣,比起中國在那場戰爭中所喪失的150萬平方公里土地,皇帝的圓明園實在算不了什麼。對圓明園的大肆渲染和對國土淪喪的隻字不提或是輕描淡寫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對英法聯軍放火報復的憤怒譴責與對清朝專制制度暴行的有意隱瞞,同樣構成鮮明的對比;正是通過如此處理,圓明園才能在「政治動員」中發揮出巨大作用,除一般的激起狂熱情緒之外,還能把社會輿論導向現實政治所需要的主題上。

需要說明的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報復行動是公開聲明的,而且還通過公函的形式,向大清帝國下達最後通牒。可見,從一開始,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則是把圓明園當做了傲慢無禮的大清帝國的一個標誌。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後,其主體結構還在,據同治年間的調查報告稱,尚存建築約有20處沒被燒毀。慈禧太後有心重建圓明園,經兩次折騰,都因資金不足或群臣反對而作罷。

60歲生日那年,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整修了清漪園,後更名為頤和園。比起圓明園,頤和園只能算是慈禧太后的一個心理補償罷了。這個心理補償的代價是慘重的,甲午海戰之後,清朝就奄奄一息了。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圓明園又一次遭到破壞。而清朝覆滅後,一些軍閥、政客、官僚,紛紛從圓明園盜運建築材料,也進一步破壞圓明園遺址。1917年以後,大量農民進入圓明園開荒種地,挖山填湖,山形水系受到了嚴重破壞,整個福海都被填平,這種行為一直持續到1970年代,才成為現在這個樣子。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