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李克強經濟學」可以紅多久?

【新唐人2013年8月17日訊】 最近國際媒體將「李克強指數」炒成了「李克強經濟學」,在7月中旬的20國集團財長會及央行行長會議上,中國財長樓繼偉在會議上表示,中國政府不會再次推出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將通過改革促進成長和就業,並推進結構調整、城鎮化,被看作是「李克強經濟學」的實施宣告。

從「克強指數」到「李克強經濟學

「李克強經濟學」不是指李克強對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而是指其經濟政策的特點。由於李克強是歷任總理之中唯一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之人,在遼寧省任職時曾對美國駐北京大使雷德(Clark T. Randt)表示,他不相信中國的GDP數字,而是從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和發放的貸款額等三項來判斷宏觀經濟,國外輿論因此認為他在掌控經濟方面是內行,因此他獲得了前幾任中國總理沒有的殊榮,有了專屬他的專門名詞:先是英國《經濟學人》曾按照李克強所說的三個指標,即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和發放的貸款額做了一個「克強指數」(Keqiang index),用這個指數分析中國經濟。到了今年6月,巴克萊資本在一報告中推出一個英文新詞Likonomics,中文則是「李克強經濟學」,它由三個主要部分構成: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槓桿化和結構性改革。這個概念立刻在媒體上走紅,不提李克強經濟學似乎就有落伍之嫌。

中國媒體從7月上旬以來,連篇累牘地大談特談「李克強經濟學」,對其評價甚高。

對「李克強經濟學」的熱烈幻想

其實,巴克萊報告總結的「李克強經濟學」,總體思路是認為李克強將約束政府的行為,糾正從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政府和國有經濟的過度膨脹,結束財政刺激,就是逐步縮減國家主導的投資行為;去槓桿化,就是抑制信貸成長,大幅削減債務;推行結構改革,主要內容是對金融體制,財政稅收系統、生產要素價格、土地政策、國企壟斷、收入分配等領域的改革。時論評價,其目的是用短期陣痛換取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上述措施與其說是李克強本人想做的事情,還不如說是巴克萊報告希望李克強推行這些措施,因此將「李克強經濟學」總結為上述三點。事實上,上述三件事情,李克強就算是想做,也基本無法做到,因為中國現實缺乏李克強經濟學實施的制度基礎。

「李克強經濟學」缺乏制度基礎

表面上來看,李克強經濟學最為重要的理念是約束政府行為,經濟主體必須對自身的行為負責。但要想做到這點,必須約束權力對市場的作用,這是經濟邏輯落實到政治安排的自然要求。問題是,中國的政治是無責任政治,地方政府不會因為債台高築而引咎辭職或受到撤職處分,中央政府也無需因任何過錯而下台。正是這一點,導致「李克強經濟學」缺乏現實的制度基礎。

第一點是中央政府不會出台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這是吸取2009年以來的政府大規模投資教訓。但事實上很難做到。據中國媒體報導,近期內中國多位省市一把手前往北京拜會財政部長樓繼偉等要員,稱本省經濟底子薄,希望中央財政加大支持力度。在這些拜會財政部的省分中,寄望財政部的支持重點有所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要求中央政府給予資金支持。中國各省區經濟發展放緩,財政吃緊,在地方政府的強大壓力下,中央能堅持多久,是個問題。

第二是去槓桿化,這已經開了一個頭。中國人民銀行7月19日宣布,將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優化金融資源配置。許多英文媒體都認為這是重要的金融改革,還有人認為提高利率,加大借貸成本,可以約束借貸者行為。我認為是藥不對症。在美國這種信用經濟下,利率高低確實可以約束借貸者行為。但中國金融市場的問題是政府干預過多,壞帳過多,放開利率解決不了以下兩大問題。

一是地方政府是銀行貸款的主要使用者(2012年末地方債務餘額為14.8兆元);二是從地方政府到民營資本,所有貸款者都是無責任主體。2013 年地方政府債務到期約計6.24兆,但絕大多數並未償還,少數是借新債還舊債;民營資本近幾年有不少借貸者貸款去炒房地產,虧本之後一跑了之。這兩類借貸主體都並非正常的借貸者。既然可以賴帳不還,利息高一點當然不可能加強對借貸者的約束力。

第三是推行結構改革。如前所述,這項改革涉及的領域太廣,幾乎是動搖根本:土地政策涉及到中國政府對國家重要資源的控制方式;行政控制涉及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目前中國政府既是國家資源的掌控者與分配者,還是市場經濟規則的制定者、裁判者與參與競賽者(尤其是壟斷領域),如果放棄國家對經濟的行政控制,如同西方國家那樣做「市場經濟的守夜人」,等於放棄政治壟斷與輿論壟斷的物質基礎。如何為「李克強經濟學」營造制度基礎,並非李克強這位總理所能。事實上,中國的制度慣性不僅讓總理難有施為,就連習近平也並不是想幹甚麼就能付諸實施。

中國的現實是: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中國高層各利益集團之間形成了一種互相支撐的危險平衡之架構,想動一樣都非常困難。我的估計是,「李克強經濟學」目前紅極一時,過幾個月就會悄悄改弦更張。

文章來源:《看雜誌》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