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農:探尋中國熱錢的蹤跡:中國的假外商

【新唐人2013年8月10日訊】 我在8月5日刊登在《縱覽中國》網站上的「探尋中國熱錢的蹤跡:6月錢荒的背後」一文中,分析了中國熱錢的動向,並且指出,過去兩年半裡,規模高達數千億人民幣的熱錢頻繁進出,短短的幾個月裡,呼嘯而來,又呼嘯而去。在這篇短文裡,我準備討論,這些熱錢主要來自哪裡,誰是可能的金主?

中國的媒體經常談到國外的熱錢大量湧進中國,但一談到資金的所有者,不是語焉不詳,就是把目標指向美國的投資基金以及這些基金在香港股市的操作,於是,熱錢的流動就與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貨幣政策掛上了鉤。在今天的中國,從中國的熱錢扯到美國的貨幣政策,幾乎成了一種時髦。當然,這也很符合當局的喜好,因為,這樣一談,中國的國際地位便大大提高了。然而,中國的熱錢金主主要是美國的投行嗎?其實並非如此。中銀國際債券研究部主管王衛最近表示,外國機構投資者持有的A股市值僅佔A股總市值不到2%,它們要撤離資金也不容易;何況,中國的銀行系統的存款中,含熱錢成分的存款佔比很小。事實上,中國的熱錢另有來源,那就是中國的貪官們。

一、中國的熱錢來自何方?

在中國的引進外資中,從1997年到2008年,來自工業化國家的外資每年穩定在210到250億美元左右,但是,來自香港、澳門以及9個小島國(英屬維京群島、開曼群島、薩摩亞、毛里求斯、巴巴多斯、百慕大、巴哈馬群島、文萊和馬歇爾群島)的外資,卻逐年快速增加,從2002年的202億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673億美元,佔中國引進外資的比例從38%上升到73%。

具體來看,來自這9個小島國的外資,1997年只有26億美元,此後各年逐步增加,到2008年竟達262億美元,是10年前的10倍,佔2008年引進外資總額的28%。這些小島國基本上都沒有像樣的現代工業,有的在發展中國家裡甚至名列隊尾。根據世界銀行最近的數據,這9個小島國合在一起,每年的GDP總共才不過5百億美元。以其可憐的經濟實力,這些島國的國民能每年拿出相當於GDP一半的資金投資中國,而且持之以恆,十多年來始終熱情不懈嗎?其實,那9個島國的國民多半比中國城市居民還窮,有的甚至還靠前現代的採集漁獵方式維生,哪裡有錢來「幫助中國發展經濟」?如果中國政府慷慨,給這些島國一些經濟援助,倒還順理成章。顯然,來自這些島國的「外資」,基本上不會是當地國民的餘錢。

而來自香港的外資,1997年是216億美元,2008年則增加到410億美元,佔2008年中國引進外資的44%。需要指出的是,香港本地老企業對國內的大規模工業投資從80年代後期就已開始,到90年代中期大致告一段落;進入21世紀以後,香港對大陸的投資往往更多地來自大陸在港設置註冊的「企業」,這些「企業」多從事貿易、房地產等等,而不是工業。自從香港回歸之後,從內地赴港已十分容易,在香港和大陸之間轉移資金更是十分便利。今年1季度,深圳出現的假出口熱便充分說明,香港早已成為內地洗錢的最佳場所。

可以說,過去十多年來,來自港澳和上述9個小島國的外資,基本上不是產業投資,而是沒有產業發展計劃、沒有技術背景、很可能以投機為宗旨的熱錢。

二、中國引進的國產「外資」

上述9個小島國散佈於加勒比海、中太平洋、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似乎毫不相干,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這些島國的金融管理寬鬆,被外國人選中,成了洗錢中心。外國人可以在那裡註冊成立公司,自由地把資金轉進轉出。因此,在金融界,這些地方還有一個文雅的稱號,離岸金融中心。

自從中國的富人們開始琢磨資產轉移和移民,離岸金融中心這個名詞在中國的有錢人圈子裡早就是個耳熟能詳的字眼了。中國開設了眾多的中介公司,為需要在離岸金融中心開設公司、設立銀行賬戶、轉移資金的有錢人服務。有條件的中國人,哪怕從未踏上那些島國的國土,也可以在北京、上海的寫字樓裡辦妥在這些島國開公司、轉資金的所有手續,進而搖身一變,成了在離岸金融中心「經商」的「外商」,而他們的資金也就「升級」成為「外資」了。當然,其中的訣竅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外商」們得弄一個外國身份,哪怕是薩摩亞那個酋長國的子民也行;自然還得改名,不能再用中國身份證上的姓名,不然,怎能冒充外國商人呢?

2004年前後,曾經有國內學者專門做過研究,他們把這樣的「外資」稱為「雙程(round-tripping)資本」,因為這些資金實際上來自中國,在海外離岸金融中心或香港、澳門漂洗一番之後,又以「外資」的名義,重新返回大陸。可惜,這樣的研究實屬鳳毛麟角,似乎這個問題在中國常常被刻意迴避或掩蓋,在國外也很少有人願意深入探究。所以,儘管「雙程資本」在中國大行其道,越來越紅火,政府部門和媒體卻從不觸及這個話題。其實,目前佔中國引進外資數額一大半的來自港澳和上述9個島國的「外資」,基本上都是「雙程資本」;也就是說,中國引進的外資當中,一大半本來就是中國人的資金,不過穿上了外資的外套。究其真身,引進外資的一大半,不過是假外資而已。

三、引進外資過程當中的隱身者—假外商

運作「雙程資本」絕非易事。小富即安的小私企業主文化層次不高,可能缺乏相關知識;小有積蓄的白領雖然能理解洗錢的道理,可能也有一點財力,卻不具備得心應手地洗錢的管道和地位。真正能自如地運作「雙程資本」的人,往往是官員和國企經理層(包括將國企私有化到自己腰包裡的原國企經理們)。當然,僅憑他們薪水的積蓄,官員、經理們根本不可能當上「外商」;只有貪官才具備這樣的條件和能力。所以,可以說,「雙程資本」的金主們,多半是貪官。

在今天的中國,貪官們無須辭職、坐「移民監」,便能借助中介機構輕鬆地完成資金外逃、海外洗錢、國外註冊公司、資本回流等一系列操作。更重要的是,在操縱熱錢進進出出的過程中,必須通過外貿公司、銀行、海關、工商局、房地產公司等眾多機構,辦理一系列複雜的「非合法」手續,如果是個平頭老百姓,不僅找不到門路疏通各道關節,光是中間的「手續費」、「好處費」,就令人吃不消;但如果是握有某些權力的「領導們」出面,情況自然就不同了,甚至未必需要開銷「好處費」。那些假外商們很可能一方面坐在國內各地的政府辦公室裡,「領導」著當地的「工作」,一方面又以某國國民的身份,輕鬆裕如地操縱著屬於他們的熱錢。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他們必須「隱身」;畢竟,某外國人「當選」國內的各級「代表」,為中國民眾「當家作主」,無論如何不是一件能光明正大地曝光的事,這些熱錢的真實來路當然也諱莫如深。

四、假外資的投資方向

假外商們的熱錢用來做什麼?他們當然不屑於從事產業投資那樣的辛苦工作,而且,他們的資金一旦投入工商業,也就不再是熱錢了,因為,投入工商業的資本是不能隨時開溜的。正因為中國的引進外資當中,假外資佔大頭,所以,中國的大部分外資的運作模式與世界各國大相逕庭。從1996年到2005年,世界各國的外商直接投資中大約70%都用於併購當地企業,因為這是正常的產業投資最方便的捷徑;但在中國,除了2004到2008年期間,美國的銀行應中國邀請,入股中國的幾大國有銀行,外資併購因而小有增加之外,在其它的年份,引進外資當中,用於併購中國企業的外資一直在5%上下,少得可憐。

假外商們當然也不會傻得把資金存在銀行裡吃微薄的利息,他們最熱衷的投資領域便是房地產。有這樣的大宗「外資」支撐,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便繁榮興旺、長盛不衰了。中國經常討論國外熱錢炒作中國的房地產,其實,那些來自國外的熱錢的金主們,多半就是與國人共同生長在神州這塊土地上的權勢人物們。只有他們,才如此瞭解中國的房地產運作,才能夠在政府、銀行、房地產公司之間縱橫捭闔,無論中央政府如何調控房地產市場,總能輕而易舉地買進、賣出,大賺其錢。也只有他們,才對中國的政治氣候和經濟形勢瞭如指掌,高度敏感,總能選擇在最佳時機進場或出場,從不吃虧。

有這樣的大批假外商們推動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對中國來說,是福是禍,我會在下一篇文章中說明。

文章來源:《縱覽中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