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曬彩妝一籮筐 用對了不冒痘

【新唐人2013年06月22日訊】太陽愈大,防曬用品愈熱賣,為了讓怕曬黑的女性有更多的防曬選擇,連化妝品都要防曬,化妝、防曬、外加防水、抗汗、防蚊,皮膚負擔很大。為此,皮膚科醫師教導正確補擦、卸妝,防曬不冒痘。

據中央社報導,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出門時,身上、臉上一定都先塗好防曬品,化著清爽的淡妝,看診、進出診間,一整天下來,難免身體流汗、臉泛油光,這時,她擦乾汗、用了吸油面紙,一定優先補擦防曬,而不是補妝。

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鄭惠文說,皮膚是曬老的,影響皮膚老化的快慢因素,光老化占了80%,紫外線就是光老化的元凶,防曬絕對不要馬虎隨性,有化妝要防曬,不化妝也要防曬。

「防曬彩妝品不能取代防曬品」,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皮膚科主任邱品齊強調,彩妝品主成分功用是妝飾膚色,所含的防曬成分濃度不及防曬乳,只靠防曬潤色粉底、粉餅或BB霜,擋不住一整天的紫外線。

那麼彩妝品和防曬品該如何使用呢?皮膚科醫師們的建議是,先塗防曬再上妝,一整天都在室內,使用SPF30防曬品應該足夠,別忘了最容易忽略的胸前、手腳也要防曬,補擦防曬的時機有流汗就要補妝,視脫妝情況再補妝。

部分防曬品呈膏狀、乳狀,塗起來白白的,鄭惠文說明,這是氧化鋅、二氧化鈦等物理性防曬成分,由於質量厚重,油性膚質易冒痘的人,應該選擇物理性防曬成分含量低、化學性防曬成分含量高,液狀、霧狀、凝膠狀的防曬產品,以免悶出痘子,這類防曬品比較清爽,記得要抹勻。

邱品齊說,現在的防曬品是綜合配方,物理性和化學性防曬成分只是比重的問題,有塗就能防曬,塗完不必等,所謂防曬品「擦了等20分鐘才會有效」是過時說法。

使用防曬品要不要卸妝?這是皮膚科醫師最常回答的問題,基本原則是:凡是具有潤色效果、防水抗汗的產品,最好是先卸妝再洗臉,至於一般防曬品用洗面乳就能清洗乾淨。

從事戶外活動,既要防曬,又要防蚊,哪個先塗後塗?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防疫醫師羅一鈞和邱品齊都說,應該先塗防曬品再噴灑防蚊液,因為防蚊液有效成分DEET必須在皮膚持續散發味道,才能驅蚊,一旦包在防曬品下面,散不出味道,防蚊跟著失效。

厭煩防曬品塗塗抹抹,又覺得防曬防蚊很麻煩,邱品齊提醒,別忘了,穿上長袖長褲,戴遮陽帽、撐陽傘,多多少少也能防曬。

買防曬品別昏頭 搞懂歐美日規

市售防曬產品除了防曬係數,日系以PA+標示紫外線A防曬程度,歐系及美系卻不同,不搞清楚,防曬恐怕白做工。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皮膚部主任邱品齊指出,紫外線A、B會穿透大氣,造成皮膚曬黑、曬傷,皮膚塗抹的防曬用品都以SPF跟著數字,標示對紫外線B的防護能力,SPF50與超過50的差距相當有限,超過者一律標示為SPF50+,最低一般為SPF15。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指出,全球對防止紫外線B曬傷時間的標示,一致採用SPF數字;對於防止紫外線A曬黑標示,卻沒有通用標準,以致歐美日規各行其事,台灣的消費者買到防曬產品五花八門。

令人霧煞煞的是紫外線A防曬標示,眼尖消費者發現,日系防曬乳液是以PA加號來顯示延緩曬黑的效果,往年只有PA+、 PA++、PA+++,分別顯示延緩2到4倍、4到8倍、8倍以上的曬傷時間,今年日本政府再提升一級,日系廠牌紛紛推出PA++++,號稱防曬再升級,可以延緩曬黑時間再增加8倍。

消費者原本可將日系PA加號,對照歐系防曬乳液PPD數字互相換算,今年某些新款歐系防曬用品,卻看不到PPD數字,只見到UVA被包在圓圈中。

邱品齊說,歐規防曬用臨界波長的概念,將防曬品塗在薄膜上,再以紫外線掃描照射290奈米到400奈米波段,當防曬品吸光值面積達到紫外線全波段總吸光值面積90%時,所對應的波長即稱為臨界波長,在此概念下,將防曬品分為低、中、高、超高保護,有的還會再標示防水、超防水。

舉例來說,歐系防曬品標示SPF50+,UVA被包在圓圈中,附帶一行「超高保護」、「超防水」的小字,從事戶外活動及游泳戲水時,最好挑這種,有效防範紫外線A、B的傷害。

至於美系防曬品標示是以SPF數字附加一行「寬頻(Broad spectrum)」,表示可以同時預防紫外線A、B。有的會再標示「防水」、「超防水」,前者的標準是防水40分鐘,後者是80分鐘。

台灣女生怕曬黑,防曬品的數字愈大、加號愈多,賣得愈好,常有年輕女孩奔向墾丁,迎向海灘,以為擦了高防曬就不怕曬,反而曬成黑皮。正本清源之道還是正確使用,即使是數字較低、加號較少的防曬品,勤快補擦,防曬效果也不差。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