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中國的周邊國際關係隱藏政治危機

【新唐人2013年5月4日訊】近幾個月來,中國的周邊地區形勢的發展令中國感到緊張。首先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一再表現出的過去日本政治家不多見的對中國的強硬態度。安倍不僅在與中國有爭議的領土釣魚島問題上寸步不讓,完全不領會中國政府的立場,而且不斷採取攻勢,頻繁地派人走訪世界其他國家,指責中國、爭取同情。

令中國政府不安的是,在中日之間的領土爭執中幾乎沒有一個世界主要國家對中國持支持態度。而美國則一再公開表示將履行對日本的軍事義務。

除了在釣魚島問題上的強硬態度之外,安倍的對華不妥協政策還表現在多個層面。在最觸動中國領導人神經的日本官員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上,安倍公然鼓勵幾乎所有的高級閣員集體參拜,並且對中國外交部發出的不滿和指責則採取了不解釋、不理睬的態度。安倍政府還採取各項措施,全力推動修改日本憲法的運動。在中國看來,安倍政府修改憲法的主要目的在於使日本名正言順地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而中國政府感到這對中國形成了壓力甚至威脅。

安倍在本週初對俄國進行的訪問無疑是另一件讓中國政府緊張的事件。這次訪問實現了日、俄兩國關係的一個突破。雙方同意立即恢復就締結和平友好條約的政府間談判,其中包括兩國有爭議的北方領土的談判。中國官方媒體對日本首相訪俄的報導誇大日、俄兩國之間的立場分歧,而對雙方首腦談判的友好氣氛和在經濟、政治、外交上的積極進展避而不談。中國官媒的報導與世界主要媒體的報導迥然而異,凸顯了中國政府對這兩個強大的鄰國之間關係的發展所持有的忐忑不安的心情。

除了日本給中國帶來的麻煩和不安之外,近日中國與另一個鄰國印度在領土問題上再起爭端。《印度時報》報導,約五十名中國士兵四月十五日越過中印邊界的實際控制線,在印度領土上搭起帳篷,安營紮寨。印度輿論將此視作是中國對印度的入侵。印度邊防警察獲得消息後,隨即趕到與中國士兵營地相距三百米的地方駐紮,由此進行了所謂的「帳篷對峙」。除了印度之外,人們仍然經常聽到中國與菲律賓、越南等國在南海海域領土問題上的爭吵。至於朝鮮,其年輕的領導人不把中國放在眼中已經成為眾所周知的中國政府的尷尬。

經過三十多年的經濟增長,中國無疑已經成為一個地區大國。近來中國軍內和政府內的鷹派更是要求中國在國際關係上改變過去的「低姿態」,採取更加「進攻型」的戰略態勢。而對日本和周邊國家在領土爭議上採取強硬態度則被看作是這一外交戰略改變的開始。顯然,這些人低估了中國周邊外交的困難。首先這些國家的政府與中國一樣在領土問題上都沒有退路,他們採取的對話強硬立場都得到絕大多數本國人民的支持。其次,在世界主要大國中,支持中國的國家幾乎沒有。

中國政府現在已是騎虎難下。從目前的對峙中後撤,這將給中國的新領導人帶來嚴重的政治麻煩。因為每當中國出現國內困境的時候,政府總是利用搧動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來度過難關。現在真的出現的國與國之間的領土政治,如果採取軟弱的立場很容易被民眾看成是出賣民族利益。但是如果繼續目前的強硬立場,擦槍走火在所難免。假如真的出現戰爭,中國的軍隊能不能打仗?中國的經濟能不能支持一場局部戰爭?中國當前的政治結構能否在一場沒有打贏把握的戰爭中繼續存在?這些都是巨大未知數。

文章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