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曾代同學向女生求愛 同學會籲做中國夢

【新唐人2013年3月27日訊】(新唐人記者林妙音綜合報導)“他熱心腸”、“曾替同學向女生表白”、“消瘦,冷靜,鮮有在酒桌邊喝醉的記錄;他不是在人群里或飯局中挑起話題的領頭人,但也不乏犀利言辭”、“對國家的情感是以一種冷靜觀察的方式顯現”……這些是中共新科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他北京大學同學眼裡的印象。

同學回憶北大李克強

一篇署名張偉的博文–“同學眼裡的李克強”,近來在網上流傳甚廣。

文章寫道,李克強1977年入學北大、學號排第37位。“他消瘦,冷靜,鮮有在酒桌邊喝醉的記錄;他不是在人群里或飯局中挑起話題的領頭人,但也不乏犀利言辭;他起初並不願意擔任學生幹部職務,潛心學術,但對從政也不反感,很早就表現出這一方面的才能;他沉默寡言,不修邊幅,喜歡打籃球,但技術一般,圍棋水平則數一數二,熱心腸,偶爾也替同學向女生表白。”

討論問題時,他“說話比較慢,帶點合肥口音,表情很嚴肅”,同學陶景洲說。這與他後來在許多別的場合給人留下的印象吻合。

文章指,李克強始終沒有改變低調的行事風格。酒桌上,他跟隨話題而不是製造話題;合影時,他不願意佔住中間位置;上課時,他也總是坐到後面,表現並不活躍——他中學時倒並非如此,根據中學班主任吳天華的回憶,那個聰明調皮的少年喜歡和同學講話,為了不影響教學,老師只能把坐在班級中間的他調到教室後面。

李克強開放且熱心

“李克強肯定是個開放的人。”另一位與他同窗4年的同學何勤華總結。

但文章認為他對國家的情感是以一種冷靜觀察的方式顯現的。

李克強私下聊天時還多次表示讚賞的憲法課教授龔祥瑞,在課堂上把司法獨立和司法公正當作口頭禪,並曾這樣對學生解釋“責任”:一個對人民負責的政府必須完成人民交給的事,如果無法完成,必須向人民解釋原因,這才是真正負責任的政府。

而何勤華回憶,他曾憑藉觀察來評點某個處於封閉狀態的國家,指出只搞個人崇拜的惡果:即使有人崇拜,但經濟落後,在世界上還是沒有地位。

但是,他對同學倒很是熱心腸。同學指李克強代同班同學向一位中文系的年輕女士表露愛慕之情的故事傳播甚廣。很難說李克強是個最佳選擇,據陶景洲回憶他最終碰壁而歸,並且帶回了對方不無潑辣的意見。

仍堅持當年的中國法律夢想?

不過,如今已晉升為總理的李克強,作為要求“黨性”須遠遠高於“人性”的中共體制內一員,不僅當年替同學表白等事不再可能,諸多事情都已身不由己。

文中提及,在大學同學舉辦畢業30週年聚會時,李克強含蓄地表示自己不便前來,並寫了一封信託人代為宣讀。信裡除了囑託大家保重身體,同時談論了當年的中國法律夢想,“他希望大家繼續做夢,把法制推進下去”。

不過,對於習李近來所熱衷的“中國夢”,著名經濟學家何清漣女士指出,當局所說的幾乎多是空話、套話,除了一些小事如領導視察不鋪紅地毯、接待官員的飲食要簡單、“兩會”不穿名牌豪衫等落到實處,中國政治最深的惡卻半點也看不到改善的希望。

何清漣分析,美國夢是人民的,是在民主制度保障下的民生,很實在:一份工作,一套房子與一輛車;“中國夢”是中共權貴集團的,它不屬於人民,說是“復興”,不知是複興大唐之興盛,還是大清之廣大疆土,或是毛澤東時代的“世界革命領導者地位”?說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人民看到是權貴們的富強、“兩會“上政治、經濟與知識精英三界和諧聯歡。

因此,她質疑:“這樣的‘中國夢’就算實現了,又與我等民眾何干?”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