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曉哲:壟斷致中移動玩雙重「套餐標準」

【新唐人2013年3月20日訊】核心:壟斷國企「看人下菜碟」、玩雙重「套餐標準」,背後的本質是監管者也在漠視消費者。

以中國移動在香港地區推出的一組68港元套餐為例。香港地區用戶每個月僅需68港元(約合人民幣55元),就能享受到1600分鐘通話、10000條短信以及無限上網流量等服務,而且本地Wi-Fi免費。作為對比,中國移動在內地推出的58元3G套餐,則內含每月的本地通話為350分鐘,資料流程量僅為10MB(各地有所不同),短信則單獨收費。(3月14日新華網)

一些通信商為用戶設置「套餐」,理論上是為了方便用戶和消費者,最終通過這個「套餐」獲得一定的優惠實惠。然而,同樣的是中國移動,同樣的是在一個國家的市場,在香港的「套餐」裏的「套」竟然如此優惠,同樣的價格可以享受到遠高於內地約三倍話費時長、無限制的上網流量和高達萬餘的短信服務,而內地用戶卻享受的是「可憐」的小流量上網和短信另收費,這樣的「套餐」,更像是一個「套」,也就是一個事實上損害了內地消費者利益的「套」。這樣的「套餐」,明顯是一個嚴重違背公平原則的「明一套,暗一套」,與國企公共屬性嚴重不符,也嚴重影響公眾對國企的評價。

同樣的設備和服務水準,內地公眾享受的「套餐」服務如此低劣,確與內地市場壟斷相關。內地市場的通信運營商是一種「假競爭」,是佔據了極強「定價權」和「話語權」的偽市場,消費者基本上「說了不算」,霸王國企自然對內地消費者蠻不在乎。譬如:同樣屬於國企也事實上處於壟斷經營地位的國內銀行企業,可以隨意制定「霸王條款」,可以在短短幾年來收費專案「暴漲」到多達3000多項,是依據銀行內部規章出臺的「霸王收費」;又如像電信行業讓人久為詬病的「網費高,網速慢」現狀,公眾長期享受的是高昂的收費標準和「堪稱龜速」的服務水準。壟斷國企卻熟視無睹。另一方面,長期以來的漠視消費者利益,讓內地公眾和消費者主動維權意識也相對欠缺。香港民眾在面對可能的不公價格和待遇,不僅會獲得民間組織的直接幫助,也可以通過個人的和集體的力量讓一些經營者「名聲掃地」。商家和經營者忌憚消費者,也是它們在香港不敢不自律、不敢肆意妄為的重要因素。

但真正造成類似的中移動可以漠視內地消費者權益的原因,不過就是一個監管失職失責的問題。如果一個同樣的「套餐」,可以在香港如此「便宜」,足以說明內地「套餐」的「水份」和利潤高的可怕。如果監管者是負責的,對此「暴利」行徑是重視的,原本可以通過一個價格調查、厘清成本的方式,讓這份坑人的「暴利」降下來。監管者長期以來對此視而不見,正與責任心差有關。內地監管者在對壟斷行為和壟斷式的市場監管上,並沒有真正起到規範和約束功能,我國《反壟斷法》早在2008年就出臺並生效,對近幾年來壟斷國企事實上的壟斷價格行為、串通漲價行為,監管者是否做到了「錙銖必較」?是否「乾打雷」嚇唬的多?

中國移動套「明一套暗一套」的套餐,與一些壟斷國企的良心和責任有關,與市場環境不良有關,但一個明顯「坑害」內地消費者的「套餐」,長期存在卻得不到解決不能不說是監管者「慣出來」的毛病。壟斷國企「看人下菜碟」、玩雙重「套餐標準」,背後的本質是監管者也在漠視消費者。

文章來源:網絡轉載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