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戰十年 衝突紛爭不停歇

【新唐人2013年03月19日訊】(中央社巴格達19日法新電)美國領軍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海珊(Saddam Hussein)政權,原本目的是為中東核心地區帶來自由民主體制,反而引發教派暴力衝突和無止盡的政治紛爭

當年發動伊拉克戰爭的公開目標是摧毀海珊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但始終沒有尋獲,這場國際社會看法分歧的戰爭,重點很快轉變成穩固伊拉克,讓他們成為西方國家在動盪中東地區的盟友。

但海珊垮台反而給予伊拉克鄰國伊朗契機,讓伊朗大幅增加他們在伊拉克的影響力。

自從美軍2011年底撤出伊拉克以來,華府想在巴格達發揮影響力常常很吃力。

伊拉克戰爭明天將屆10週年,官員未公布任何紀念活動。伊拉克比較可能在4月9日舉辦慶祝活動,紀念攻陷巴格達。

伊戰始於2003年3月20日,數週後巴格達被攻陷,隨後當時的美國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於5月1日宣布任務完成。伊戰本身相當短暫,戰後卻充滿暴力與血腥。

薩瑪拉(Samarra)什葉派清真寺2006年2月22日遭到攻擊後,叛亂分子發動炸彈攻擊和槍擊的次數越來越頻繁,伊拉克爆發宗派流血衝突,造成數萬人喪命。

1個多數由美軍組成、英國也提供長期大力協助的聯軍,時常在伊拉克各地與什葉派和遜尼派叛亂分子交戰。

以美國為首的軍隊發動伊拉克戰爭以來,至少11萬2000名伊國平民、數千名警察和軍人,以及4800名外國軍人在這場大殺戮喪命,絕大多數陣亡的外國軍人都是美國人。

2008年以後,伊拉克國內的暴力衝突才獲得某種程度的控制,原因是美軍「增兵」,且遜尼派部落好戰分子決定與美軍聯手。

但增兵的戰略目標,也就是政治和解,卻一直沒能完全達成。(譯者:中央社張雅亭)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