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黃山毛峰茶的傳說

【新唐人2013年2月25日訊】黃山毛峰是中國歷史名茶之一。其茶外形微卷,狀似雀舌,綠中泛黃,銀毫顯露,且帶有金黃色魚葉(俗稱黃金片)。入杯沖泡霧氣結頂,湯色清碧微黃,葉底黃綠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氣如蘭,韻味深長。由於新制茶葉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鮮葉采自雄奇峻秀的黃山高峰,遂將該茶取名為黃山毛峰。

清代江澄雲《素壺便錄》記述:“黃山有雲霧茶,產高山絕頂,煙雲蕩漾,霧露滋培,其柯有曆百年者,芳香撲鼻,絕無俗味,當為茶品中第一。”另有《黃山志》載:“蓮花庵旁就石隙養茶,多清香,冷韻襲人斷齶,謂之黃山雲霧。”據考證,黃山雲霧即為黃山毛峰的前身。談到黃山毛峰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

據傳,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來了一位新上任的縣官名熊開元。這位熊大人早先曾聽聞江蘇黃山險峻雄奇,不是仙山勝似仙山,一直心向往之。如今既然來到江南黟縣上任,處理完手邊的公務,熊知縣便乘閑暇之時,帶著書童前往黃山春遊。不料,一路只顧著欣賞奇山異石、霧松云海,山重水復中竟迷了路。幸而遇到一位腰挎竹簍的老和尚,便上前詢問歸路。

老和尚說:“下山道路崎嶇難行,如今天色已晚,施主不妨隨老衲回雲穀寺中借暫住一宿,明日天亮再行。”熊知縣連聲道謝。

回到雲穀寺,老和尚依禮泡茶敬客。那熊知縣亦算是個雅士,頗通品茗之道。他且細看這茶葉,色澤滋潤、綠中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氣息恬雅,隱隱然有冷韻清香,心知此茶必是上品之茶。待開水沖泡下去,竟然出現一個奇特的景象:只見熱氣繞著茶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後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亦幻亦真的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白色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剎那間,清香滿室,沁人心脾。熊知縣驚詫之余,忙向老和尚詢問此茶之名,方知此為“黃山毛峰”。 熊知縣對這黃山毛峰茶贊不絕口,自然少不得與老和尚品茗談禪,論道一番。

第二天清晨,熊知縣帶著書童向老和尚告辭下山,臨別時,老和尚贈送熊知縣一包黃山毛峰茶并一葫蘆黃山泉水,並叮囑他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白蓮奇景。

熊知縣回縣衙後不久,有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熊知縣便興沖沖在友人面前將沖泡黃山毛峰茶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看到那白霧升騰幻化為白蓮的奇特景象甚是驚喜,他離開黟縣後便想方設法買到一包黃山毛峰茶,并趕往京城,將黃山毛峰茶的白蓮奇景之事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皇上看過太平知縣的奏章後便傳令讓他進宮表演。不料,太平知縣沖泡黃山毛峰茶時卻不見白蓮奇景出現。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嚇得趕快伏地請罪,如實稟告當初在江南黟縣的知縣熊開元處確實看到過那樣的奇景。

皇上立即傳令熊開元進宮面圣。熊開元進宮問明緣由後,即向皇上稟告沖泡黃山毛峰卻不顯白蓮奇景的原因是未使用黃山泉水沖泡,皇帝立即下令讓熊知縣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恭敬拜見老和尚,講明來意,老和尚遂將一大葫蘆山泉水交予他回京城復命。

熊開元不敢耽擱,日夜兼程趕回京城進宮復命。在皇帝面前,熊知縣小心翼翼遵照老和尚教的方法沖泡黃山毛峰茶,泡茶的玉杯中果然出現了白蓮奇觀,皇上看得眉開眼笑,籠心大悅,便對熊知縣說道:“朕念你獻茶有功,今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後就上任去吧。”

熊知縣歸途中不免心中感慨萬千,他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非山泉沖泡不顯奇跡,我今既然幸得人身,豈能人品不如茶品,貪圖榮華富貴而自毀本性真心?”於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雲穀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

如今在蒼松入雲、修竹夾道的雲穀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