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風:十面「霾」伏是「天意」更是人禍

【新唐人2013年1月16日訊】連日來,我國中東部地區厚重的霧霾久久揮之不去。大霧中,一條深褐色的巨大污染帶斜穿1/3 的國土,從北京、天津到石家莊,從鄭州、南通到貴陽,空氣污染指數紛紛「爆表」,74 個重點監測城市近半數嚴重污染,北京城區PM2.5 值一度逼近1000 。(1 月14 日《人民日報》)

《東方網》將此喻為十面「霾」伏。這個與「十面埋伏」諧音的「成語」,在同一種四面受敵的緊迫感中,進一步點明了威脅的來源。如果說「埋伏」只是一種攻擊的姿勢,那麼,「霾」就是用來攻擊的武器了。

這種威脅可不是來自傳說中的假想敵,因為,征服大自然,似乎一直是人類的雄心壯志。儘管大自然總是表現的像溫順的小姑娘,人類對其所謂的「征服」,其實也不過是佔有和享用罷了。這有時就像一個十分好色的男人,用愛情為發洩原始慾望找藉口。在這種人與自然的關係中,與天鬥,真的就其樂無窮?而現在面臨的十面「霾」伏,就是一個「出來混總是要還的」規律體現。

其實,大自然還是夠仁慈的。雖然「天公」也有一種類似於霾的霧,但這僅僅是一個人們習以為常的「表情」,有點惱人而無傷大雅。然而,當霧成了霾,就是懸浮著大量的煙、塵等微粒的混濁空氣,而這些有害物質的來源,卻是人類在無度開發利用大自然過程中的「劣跡」。有石家莊市民聞到一股刺鼻的焦煤味道,北京市氣象台也用「厚度可達1 到3 公里,核心物是灰塵顆粒」形容鋪天蓋地的「霾」。如此說來,十面「霾」伏看上去是「天發怒」,其實還是人作孽引發的。

對此,不僅網友直呼「是時候反思發展與治理的關係了」,新華社也發表微評:惱人的霧霾遲遲不走,還不斷加重。濃霧中我們需要看清自己腳下的路,更要認真梳理生態中國的大路。狂躁式發展讓不少人不少企業不少地方把以鄰為壑當作公理,完全不講生態公德,霧霾在給我們上生動的一課。

大自然用十面「霾」伏的姿態給人類「上課」,強調的還是人們早就明白的科學發展觀。人們把不顧一切的狂躁式發展稱作「不顧子孫後代」,似乎已經意識到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性。但是,在急功近利已經明顯損害社會階層或個體間利益的現實下,當利益追逐出現了近乎「謀財害命」的市場環境下,不難看出一種不計後果的狂躁——失去了對生命,甚至大自然的敬畏。而當這種潛在的必然結果,被大自然用十面「霾」伏來「現賣」時,難道還不能足以引起人們對「科學發展觀」的重視,以及對「可持續性發展」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

本來,現代化給人類帶來的一個重要成就無疑是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和生活質量的日益提高。但人們還是體會到了現代化又是一個充滿悖論的進程,與客觀福祉的提高形成比照的是主觀幸福並沒有呈現相應程度的上升。這就引發了人們對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和應該帶來的幸福感之間的思考。面對十面「霾」伏,《人民日報》發文指出,「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不是美麗中國,「厚德載霧,自強不吸」不是全面小康。連日來濃霧重鎖的城市污染再次警醒我們:隨著經濟發展的快速向前,工業化、城鎮化還將持續,能源消耗不斷增加,空氣污染防治依然面臨巨大挑戰。

「霧」原本也是一種自然景觀,而「霧霾」卻像是大自然對人類「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報復。當人們身處十面「霾」伏之中,即使從敬畏生命的自身利益出發,也要引起對大自然的足夠敬畏。十面「霾」伏看似「天意」,實為人禍,但願「天公」用霧霾給我們上的這一課還不算太晚。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