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官方特寫習近平添油加醋失真實

【新唐人2012年12月25日訊】(新唐人記者王海天綜合報導)近日,中共黨媒新華社高調刊發「中共高層新陣容」人物特稿及相關圖片,其中介紹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特稿更長約1.5萬字。特稿不遺餘力意欲塑造習近平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一面,但有港媒指中共宣傳機構造假已成慣例,此次特稿亦無例外,為美化習近平而屢有添油加醋之舉,效果恐適得其反。

為塑造中共新領導人「有血有肉」的形象,黨媒新華社在介紹習近平的新聞特稿中詳細描繪了習近平當年作為知青下鄉的經歷。但有港媒指,中共慣有的思維使這些內容仍未脫離黨文化宣傳桎梏,新華社的添油加醋使報導中的習近平過於完美,反倒讓讀者感覺不真實。

據《新華社》的特稿報導說:「那些年,習近平幾乎沒有歇過,種地、拉煤、打壩、挑糞……甚麼活兒都幹過,甚麼苦都吃過。在鄉親們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麥子走10里山路長時間不換肩的習近平,是個『吃苦耐勞好後生』。」

報導還說,習近平不但特別能吃苦,還特別愛看書學習:「下鄉來梁家河時,他隨身帶了沉甸甸的一箱書。白天幹活,勞動休息時在看書,放羊時也在黃土高坡上看書……到了晚上在煤油燈下苦讀到深夜。在村民的記憶中,習近平經常邊吃飯邊看『磚頭一樣厚的書』。」

《香港經濟日報》25日刊發文章對此質疑說,1969年初,習近平到陝北農村插隊時還不滿16歲,這樣一個半大孩子,是否可以展現這樣光輝的形象呢?

文章說,2000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在接受大陸《中華兒女》雜誌訪問時曾談及這段上山下鄉經歷,習本人是這樣形容在農村插隊初期的狀況︰「在上山下鄉時,我年齡小,又是被形勢所迫下去的,沒有長期觀念,也沒有注意團結問題。別人下去天天上山幹活,我卻很隨意,老百姓對我印象不好。」

習近平還回憶說,當初是聽了長輩的訓導才回到梁家河,隨後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聽了他們的話之後,我就按這個思路回去了。回去之後,努力跟群眾打成一片。一年來,我跟群眾一起幹活,生活習慣了,勞動關也過了,群眾見我轉變了,對我也好了,到我這兒串門的人也多了,我那屋子逐漸成了那個地方的中心——村中心,時間大概是1970年。」

文章評論說,當初對毛澤東的「造神運動」可謂中共「偉光正」宣傳思路的巔峰,其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毀滅性的「文革」。雖然改革開放後這股左的思潮有所轉向,但宣傳部門對塑造領導人的形象追求完美的方式仍是痼疾難醫。此次對習近平的「量身打造」,其實仍是文宣部門「偉光正」思路的延續,只不過換了當代人易於接受的方式而已。這樣過頭的宣傳,所得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中國社會問題研究人士張健指出,中共喉舌對新領導班子的包裝其實源自對西方競選宣傳的模仿。例如,宣傳說習近平曾經歷貧苦,是從一個基層發展起來的幹部,同時在文革也受過迫害,這是為了塑造一個了解民間疾苦的「明君」形象。宣傳他的婚姻家庭生活也是為了塑造一個「好丈夫、好父親」的形象。這樣打造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呢?主要是為了在中共風雨飄搖的末日亂像之中籠絡住人心。換言之,這不過是另一種方式的隱性「維穩」。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