睛朗:守「土」有責與揮「金」如土

【新唐人2012年11月10日訊】2012年10月,包鋼稀土和五礦集團兩家最大的稀土企業宣佈停止冶煉分離環節生產;11月初,中鋁稀土冶煉也宣佈停產。江蘇省則是進入全省範圍稀土停產狀態。因為產能過剩,供大於求,價格太低,無利可圖。三家央企不得不停產保價自救。最終還是市場困境拖住了稀土開採這匹脫僵之馬,是時候反思和糾正中國的稀土產業政策和監管體制了。

稀土,似乎離我們很遠,其實它和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關係。號稱工業「黃金」、「維生素」、高科技的「味精」,稀土用途廣泛,可用於冶金、機械、化工、陶瓷、皮革等等。只要在鋼鐵和有色金屬中加小量稀土,就能改善金屬性能。它對於高科技,如航空、通訊、能源等工業尤其重要。人們日常使用的 iPhone手機屏幕就摻有稀土。而稀土的珍貴更在於不可再生性。1992年鄧小平南巡時曾說:「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這是把稀土當作中國的一張王牌來說的。它確實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戰略資源。然而,在中國過去二十年,稀土卻被當作換取外匯、謀利的普通商品。

說起來在世界上,中國稀土資源儲量第一,產量第一;60%-70%稀土產品出口。然而,定價權卻掌握在歐美等國家手中。中國的稀土被低價出售,甚至賤過豬肉、土豆、白菜。與 1998年相比,中國的出口量翻了十倍;這期間,需要使用稀土的高科技產業,像電子、激光、通訊、超導等材料呈幾何級數增長,然而中國的稀土出口價卻下降了36%。如果擺出來稀土行業的諸多亂相,簡直是令人髮指。

首先是亂采濫挖。中國的稀土儲量從1996到2009年跌了37%,只剩 2700萬噸。有報導說按現有生產速度,稀土儲備僅能維持15至20年。雖然政府動用總量控制、炸燬非法礦井、沒收生產設備、司法介入、發放許可證、和地方政府簽訂責任狀、和礦山簽訂合同書等諸多辦法,依然不能有效制止。

第二是廉價出賣國家資源和利益。有資料說中國三分之二稀土已外流。而出口量的近70%去往日本、韓國。這兩個國家資源匱乏,卻通過進口和購買礦山,佔有了世界稀土30%以上的儲存份額。

第三是生產能力過剩。全球稀土產品的需求量大概每年10萬噸,但中國的稀土產品年生產能力超過20萬噸。

第四是負出沉重的生態、環境代價。稀土開採和稀土分離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是賤賣稀土所不能補償的。很多國家就是因為無法接受生態環境被破壞的代價,而不開發稀土礦。其實在中國,賣稀土所得,很多都進了地方官員、企業領導等少數人的腰包;而對自然生態土壤的破壞則是那塊土地上所有人民要承受的,並且殃及後代。中國兩大稀土產業基地分別是北方的包鋼,和南方的贛州。包頭白雲鄂博礦區村民癌症比例很高,羊毛長得很難看,有些羊長著內外雙重牙齒,牧業受到重創。包鋼稀土利潤根本不夠治污,廠區附近已屬不適合人類居住之所。2012年4月,42個國家部委組成聯合調研組所做的贛南蘇區環境報告顯示,污染遍佈贛州18個縣(市、區),涉及廢棄稀土礦山302座,遺留尾礦(廢渣)1.91億噸,被破壞山林面積97.34平方公里。稀土開採產生的廢水,使水田廢了,飲水被污染。

第五是非法開採和走私。 2008年稀土走私約佔實際出口的三分之一。2012年8月新華社披露:「2011年國外海關的稀土進口統計數量比我國海關的出口統計數量高出1.2倍,也就是說走私量是正常出口量的120%。」實際上,中國的出口配額逐年減少,2009年為5萬噸,2010年為3萬噸,2011年2.4萬噸。而國外不但沒有出現稀土緊缺,反而價格繼續下跌70%左右。其間,是走私補上了國外的需求窟窿。

第六,官商暴富。稀土成為地方謀利工具。諸侯割據,從省一級開始違規,直到縣、鄉,爭相開發稀土礦。究竟有多少企業在超規定量地出口稀土產品誰也說不清。價格被壓得越來越低,明明是「黃金」被當成「土」賣掉。曾幾何時,有「稀土王國」稱號的贛州,一夜暴富者眾。開採稀土的利潤回報率高達10倍。利益相關人則是村主任,投資人,地方官,村民。與稀土相比,房地產利潤不值一提。以至於做房地產的轉來和村主任勾結開礦。2011年6、7月間,每噸稀土最高賣價40萬元左右,一個村的小礦每天采數噸稀土,即上百萬元。

國人本該守「土」有責,卻揮「金」如土。痛哉!

文章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