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快或求對 大腦決定方式異

【新唐人2012年11月09日訊】(中央社台北8日電)一項新研究發現,大腦在倉促做出決定時,使用的過程跟做明智決定時不同。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之前已經有研究辨識出大腦必須在快速與精確之間做出抉擇的得失,不過推斷出大腦在做慎重與快速決定時,使用的基本方法是相同。

但是,美國田納西州范德比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的新研究指出,大腦在做不同決定時,是使用不同方法。

設計並執行這項研究的海茲(Richard Heitz)教授說:「身為人類,這在我們經驗中是非常基本的問題,也是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事情。」

海茲說:「如果我們可以了解,在我們被迫快速反應時,我們的大腦是如何變化,在了解整體決策過程上,我們就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這項研究是以單個大腦細胞神經元的活動程度來觀察決策過程,這項研究是第一個質疑這個理論的調查報告。

研究團隊測量猴子單個神經元的活動力,研究人員要猴子從電腦螢幕上的一堆物體挑出目標,要猴子來回做出快速與精確的決定。

在其中一個實驗情況中,猴子得知只有在做出正確反應時,牠們才能獲得獎勵。

在另一個情況下,牠們得知只要決定的快,錯做決定也沒關係。

研究人員監測牠們前額葉皮質區的單一神經元訊號。

海茲說:「我們的測驗就像兩個不同遊戲節目。」

他說:「一個稱為快旋風(Fast Fury),跟(美國益智遊戲節目)『危險境地』(Jeopardy)很像。必須搶先按鈴回答問題。」

他說:「這跟第2個遊戲-稱為高風險攤牌(High Stakes Showdown)-非常不同,在任何時候按鈴,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不過答錯將受到嚴重懲罰。」

海茲說:「我們觀察到的第一件事是,題目還沒念完,快旋風玩家的神經元活動力就急速上升。」

「我們都有準備好的主觀經驗,這似乎反映在前額葉皮質區的神經元活動力上。」

相較之下,在高風險攤牌中,在玩家等著按鈴時,神經元活動力降到非常低的程度。

這種情況跟目前認為大腦是使用相同過程來做所有決定的理論非常不同。

這項研究今天發表於「神經元」(Neuron)期刊。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