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齋主人:瀋陽商舖關門與「新黑五類」

【新唐人2012年8月13日訊】一、關門商家是反動勢力嗎?

2012年8月6日,瀋陽大量店舖關門停業,疑因躲避公安打假檢查,微博上有市民稱瀋陽幾乎成「空城」。

官方的回應照例是官樣的,無非是「不明真相的群眾」「受不實傳言影響」。瀋陽市有關部門表示,相關部門除正常管理工作外,並未採取集中整治行動,更未採取高額罰款措施。希望廣大經營業戶勿信傳言,正常營業。

一句不實傳言,就把眾多商家嚇得關門大吉。看來,你們真是太弱勢了。而一個人一旦弱勢,對不起,你就成了阻礙偉大祖國崛起的反動分子了。

二、何謂「新黑五類」?

7月31日,《人民日報》發表中國現代國際關係所美國所所長袁鵬的文章《中國真正的挑戰在哪裡?》。文章認為,美國以「維權律師、地下宗教、異見人士、網絡領袖、弱勢群體為核心,以期通過『自下而上』的方式滲透中國基層,為中國的『改變』創造條件;鬆動中國崛起的外部環境,壓縮中國崛起的戰略空間」,最後得出結論:中國「將國家安全防範的重心由局部的外在軍事衝突風險轉向全面的內部體制機制重塑。」

文章看起來文縐縐的,遣詞造句也頗講究,不過要是總結一下中心思想,這篇署名文章似可歸納為:一個主要敵人:美國;五個「新黑五類」:維權律師、地下宗教、異見人士、網絡領袖、弱勢群體。

令人驚訝的是,這篇文章將數量巨大的弱勢群體視為防範對象,這難道是真要與大多數國人為敵嗎?

有媒體評論道:「以國家利益和政權穩定為名,將一部份人從民眾中分離出來,作為防範和打擊的對象,而且剛好是『五類人』,這自然讓人想到『黑五類』。那是文革期間為一部份公民確立的政治身份,即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壞分子、右派,簡稱『地富反壞右』。」

21世紀的中國,「新黑五類」出籠了,不知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屬不屬於其中之一?

三、「新黑五類」出台的背景與時機

在此敏感時刻,這篇明顯帶有極左特徵的文章出台,有什麼特殊含義,又預示著什麼?

「全面的內部體制機制重塑」這句話,其實是袁鵬整篇文章的著力點和著眼點。因此,不能不引發人們的諸多思考和解讀。

文章把「全面的內部體制機制重塑」看成是「中國能否再一次成功應對當下戰略挑戰的關鍵所在」。而在現實中,放眼四周,上述「五類人士」恰恰正是「體制機制重塑」的最重要的推動力量之一,正在並且必將繼續對現行體制機制進行重塑。李莊案中律師們的所作所為,就是最有力的例子。可為什麼在袁鵬眼裡,反倒成了阻止中國崛起的負面因素,因此必須嚴加防範。

邏輯不通啊。

四、「體制機制重塑」的真正含義

在此之前,北京市公安局長傅政華有篇講話也曾引發網絡狂潮。傅政華特別強調,公安機關將嚴厲打擊「利用互聯網從事販賣違禁物品,製造和傳播政治謠言,攻擊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現行體制」的網絡言論。

把這兩篇文章聯繫起來看,似乎可以看出些端倪。

說白了,所說的「全面的內部體制機制重塑」,必須是對現行體制正方向的推動和固守。一旦從反方向對現行體制進行變革與維新,則立馬從「重塑」變成「攻擊」。而「攻擊現行體制」,則是要嚴格禁止的。

原來如此。

五、「現行體制」是個什麼樣的體制?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之後,中國十年的改革戛然停止,脫離了原來的運行軌道,各種利益集團迅速掌控了中國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命脈。表面上看,中國經濟在高速發展,但這個國家已在不知不覺中被利益集團所壟斷被綁架,社會財富在不知不覺中被利益集團所掠奪所瓜分,連改革依賴的路徑也被利益集團所把持被控制,變成了一種不受監督、不受制約、不需要全民共識的官僚利益集團和壟斷利益集團雙贏的格局。

這就是中國「現行體制」的本質。

六、出籠「新黑五類」是為了維護既得利益

事實已經證明,干擾抑或影響中國崛起的絕不是上述黑五類,而是擁有巨大權力和瘋狂斂財的權貴利益集團,他們假借穩定和諧之名,極力維護現行體制,實際上,他們巧取豪奪、貪污腐敗、無視法律,掏空了中國的社會財富,製造了數以億計的弱勢群體,阻礙了中國的正常發展。

因此,袁鵬炮製「新黑五類」的險惡目的,是為了維護統治者利益,維護新『紅五類』統治利益的所謂「國家的崛起」。  

七、中國向何處去?

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每一個中國人都在思考,未來的中國,會向何處去?

一種是向後看,回到過去,把發展經濟、解決民生問題的希望寄託於資源高度集中的政府行為,把消除腐敗、消除社會不公、貧富對立的希望寄託於高度集權的政治控制和開明領袖身上。前幾年的重慶就是這方面的嘗試。事實已經證明,這是一條死路,依靠資源高度集中的政府行為,依靠高度集權的政治控制,依靠幾個開明領袖,是不可能實現中國的崛起,實現民族的復興。

再一種是向前看,追逐普世價值的陽光,融入現代世界的大潮,用民主、法治、開放、人權來改造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

這才是中國「全面的內部體制機制重塑」,而這種重塑,才真的是「中國能否再一次成功應對當下戰略挑戰的關鍵所在」。

文章來源:《凱迪社區》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