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十洲:大暴雨中的「技術問題」

【新唐人2012年7月28日訊】一場大暴雨北京癱了,民眾怒了。癱的原因很多,包括諸多的歷史積患。怒的原因也很多,卻並不是出自於歷史積患,比如,那絕不出所料的官僚主義「救援」,那絕不換台詞的宣傳口徑,那絕對傷口上撒鹽的「自我加冕」。

這邊廂,官方響徹雲霄的「精神頌歌」,絕對是令人寒心,那邊廂,民眾徹地連天的「道德義憤」,未必就無可指摘。我們缺的是指向「技術問題」的精細反思,包括救援的技術,思維的技術,以及管理的技術。

救援的技術

不該發生的「觸電」

截至7月26日,北京官方公佈遇難77人,有5人觸電身亡,其中,因觸電而犧牲的燕山分局向陽路派出所所長李方洪廣為人知。但是,如果遵循基本的救災常識,即大災發生時必須採取斷電措施,那麼,這樣的悲劇本是可以避免的。

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總工程師劉洪偉通過中央電視台講了「三個非常到位」:預報非常到位、預警非常到位、預案非常到位。那麼,我們不禁要問,基本的常識都做不到的預案是哪門子「預案」?

「逃生無術」情何堪

21日晚7點半左右,34歲的丁志健車行至廣渠門橋下,「車輛進水電路斷掉,致中控鎖死。打不開門」,結果溺亡於車內,令人悲慟。從微博上的信息和媒體的報導來看,丁志健並不缺時間,缺的是逃生技術,諸如臨場判斷、逃生常識以及工具等。如果丁志健一直在車內備一把可靠的逃生錘,或者拆下駕駛座頭枕來破窗,也許還有一線逃出生天的機會。這次大暴雨中的受難者中,面臨和丁志健同樣情況的恐怕不在少數。

當然,可以想像,那些出售質量可靠的破窗錘的商店目前已經斷貨啦,但除了錘子,我們需要更多的關於風險的系統知識。雖然中國人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但卻缺乏足夠的風險意識和抵禦風險能力,絕大多數人在面對災難時,既不知如何自救,又不知如何救人。這是我們在這個已經降臨的「高風險社會」中亟待補上的一課。當然,這樣的工作需要有人去做,坦率地講,這本身就是一個商業機會。

思維的技術

「無知之幕」與「去時間性」

在羅爾斯的《正義論》中,「無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是一項關於正義的設計的思維技術,即假定各方不知道某些特定的事實。

在這次大暴雨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種可以稱作「無知之幕」的現象存在。21日晚,名人張泉靈停在家裡的車被淹,9點多發了一條微博自嘲:「讓我們蕩起雙漿,小車兒推開波浪….」,但當11點多出現了暴雨奪命的狀況後,因這條微博便招來了憤怒與罵聲。張泉靈當晚把微博刪除,第二天發微博貼出反思來的「教訓」:「名人不配吐槽。不配。」

我們不得不說,張泉靈是無辜的,因為,9點時刻的張泉靈周圍有一道「無知之幕」,並不知道在北京某個地方災難正在發生,亦不可能預知到這場大雨的災難性後果。事實上,這道天降的「無知之幕」,不僅籠罩著張泉靈,而且籠罩著這座城市的幾乎所有人。即便氣象局的專業人士(只預測「天」,不管轄「地」),基本上也是「無意識」或「沒想到」這場暴雨給北京帶來如此巨大的災難。

那麼,我們就不得不順便講一下因對暴雨異口同聲地叫好不迭而被尊稱為「四大雜碎」的@司馬南(好不快活啊)@胡錫進(下吧,使勁下吧)@孔慶東(喜看首都成澤國) @吳法天(希望能重淋一次)。老天是公平的,並不會因為這個四個人的「人品」廣受爭議,「無知之幕」就不罩他們。他們的「歡樂博」亦都是在下午或旁晚時分發出的,而微博中常常出現的「去時間性」效應,使他們成為了「幸災樂禍者」。但是,至少這次對他們的指責是有失公允的。否則,高爾基也會躺槍的,因為他說過:「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推車收費」與「坐地起價」

這次大雨中,大量的車被淹,出現了一群「職業推車者」,即推車收費。這種行為被罵賺「黑心錢」。但是,這麼說是不適當的,因為人家幫你推車,收取點費用沒什麼,不能要求自己有危難了,其他人都是純義務。純無私幫忙的值得頌揚,但想靠此賺點錢的人,也應該諒解,畢竟是他們是在付出勞動甚至危險,災難之中難道就排除一切市場行為嗎?至於出價的高低,由於這是一種尚未規範的交易行為,存在討價還價的餘地,談就是了,只要對方不是明顯地訛詐。

但是,我們必須譴責另一種行為,即出租車和賓館漫天要價,據說有的出租車漲到幾百元,有的賓館漲到了幾千元一晚,價錢翻了十幾倍。因為這兩類都是已經規範的交易行為,經過了物價部門的價格認證,那麼,在暴雨中「坐地起價」是明顯的商業欺詐行為,應該有相應的法規來調整。比如,香港的法律非常細緻,出租車主動加價是違法的,可以去告他,當然,如果乘客一方提出來加價那倒是沒啥問題。

管理的技術

集中力量「辦大事」卻難「防風險」

人們常說,中國特色的制度優勢就是能「集中力量辦大事」,以「一律」來提供效率,尤其是短期來講,這不能說一點道理沒有。但是,從風險應急(「多態」)管理的角度來講,這卻是一塊大短板。因為,前者之「一」,應對的是確定性、穩定性和靜態性,而後者之「多」則是不確定性、偶然性和動態性。比如,暴雨中「等領導來了安排救援方案」「需向上級請示」等之類表現,正是反映了這種體制本身的僵化、笨拙和官僚,其必然會浪費寶貴的救援時間,使本可以得救的人卻永遠地離去。

同時,這種「集中力量」的體制的「一」本身,也意味著在救援能力的供給上也是有限的,而在巨大的災難中,救援的需求可能是無限的。這次暴雨中,110常打不通,即便打通了,警察也沒救援能力,雖令人憤慨但卻很「正常」,其實這反映的是「點式救援」與「面式災難」的矛盾,或者說「一」與「多」的矛盾,這也是此次救援機制的根本漏洞所在,亦是社會管理創新的著力所在。那麼,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救援能力不可能全部由政府來供應,開放而不是壓制相反需要鼓勵民間的救援渠道即「以多應多」來替代「以一應多」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眾所周知,中國已經進入一個「高風險社會」。那麼,評價一個制度是否優越,不是看其能集中力量辦幾件大事,而是看其應急災難的能力。

文章來源:《一五一十部落》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