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劍:彪炳千秋的阿育王

【新唐人2012年7月20日訊】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曾湧現過無數名垂青史、萬古流芳的傑出帝王。如國外的亞歷山大大帝,英王威廉一世、路易十四、彼得大帝、拿破崙等等;中國的黃帝、大禹、周文王、漢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永樂大帝和康熙大帝等等。而要說在世界宗教歷史上最具深遠影響力的帝王,當數古印度的阿育王和古羅馬的君士坦丁大

帝。

阿育王(Ashoka,音譯阿輸迦,意譯無憂,故又稱無憂王,約前304年-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也是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君王。阿育王不僅是一位佛教徒,後來還成為了佛教的護法。這使得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印度帝王中是無與倫比的,他對歷史的影響同樣也居印度帝王之首。

阿育王一生的業績可以明顯分成兩個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時代,阿育王為爭奪王位在大臣成護的幫助下用計智敗哥哥修斯摩,並殺死了眾多同父異母的兄弟。在統治初期他專門挑選最兇惡的酷吏去設立「人間地獄」殘害百姓,被認為是一個暴君。對外又發動了征服南亞次大陸的一系列戰爭,前261年通過遠征孟加拉沿海的羯陵伽國的戰爭,基本完成了用武力統一印度的事業。也正是這場戰爭成為了阿育王人生的根本轉捩點,他親眼目睹了戰爭的殘酷和它所帶來的巨大災難。從小埋藏在他心中曾一度被權欲所遮蓋的佛性,在佛教高僧優波毯的感召下,幡然覺悟,良知終於被喚醒。決心放下屠刀,皈依佛門,停止血腥的武力擴張。他深深感覺到:武力的征服,並不是真正的勝利;使每一個人都能沐浴佛化,思想行為都能符合佛的教導,戰勝了每個人身心的罪惡,這才是真正的勝利——正法的勝利。

後半生是「白阿育王」時代,阿育王皈依佛門後,不遺餘力的弘揚佛法,宣佈佛教為國教,又將他的詔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使人民都能知道佛的教誨,這就是著名的阿育王石柱。阿育王還親到各地去朝禮佛的聖跡,在全國修建了八萬四千座佛舍利塔;訪問有名的大德高僧,向佛教僧團捐贈了大量的財產和土地,修建許多大寺院給他們講經說法。為了消弭佛教不同教派的爭議,阿育王在其繼位後第十七年,也即釋迦摩尼佛涅槃236年時,邀請著名高僧目犍連子帝須長老召集一千比丘,在首都華氏城舉行大法會(此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結集),驅除了外道,重新整理佛教經典,並編撰了《論事》。然後,阿育王又開始向邊陲地區和周邊國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佛教使團以傳播佛教,東從緬甸、南抵斯里蘭卡,西到敘利亞、埃及、希臘,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這是佛教走出印度,邁向世界性宗教的開始。

歷史上還有一段關於阿育王輪回轉世的傳說,據說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入城托缽,一個小孩正在用泥土做遊戲,他見到佛陀來了,寶相莊嚴生起了歡喜心,於是他就手捧泥沙做食物想,供養佛陀。佛陀歡喜的接受了他的供養,並且告訴阿難:由於這個小孩今天無所求的真誠的供養佛陀,雖然只是一缽沙土,但以此功德,佛離世後百年,此小兒當作轉輪聖王。因果不虛的輪回,致使阿育王從暴君傳奇轉變為佛教史上最有名的「護法名王」。

君士坦丁大帝(拉丁語:Constantinus I Magnus,西元272年—西元337年),他是世界歷史上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古羅馬皇帝。並在西元313年頒佈了讓他名垂千古的米蘭詔書,承認基督教由非法變為合法且自由的宗教,下令釋放被捕的教士與教徒。在完成東西部的統一後,他又於西元330年將羅馬帝國的首都從羅馬遷到拜占庭,將該地改名為君士坦丁堡(今名伊斯坦布爾),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此外,他還實施了一系列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改革措施,於是被稱為西方的「千古一帝」。

君士坦丁大帝一生最大的歷史功績就是頒佈《米蘭敕令》,敕令規定:「凡願按基督教徒方式信仰者可自由、無條件的保留其信仰,不受任何干擾與干預。」這樣,基督教終於為官方認可而被允許合法存在。敕令在羅馬法律史上第一次承認基督教會可以擁有財產,並歸還了以前所沒收的基督教堂和財產,規定星期天為禮拜日。這是基督教發展歷程中的重大轉折。他還頒佈法令賜予基督教以諸多特權,如教會有權接受遺產和捐贈,教會神職人員豁免賦稅和徭役等。在他統治時期,信奉基督教成了晉升國家高級職位的一個捷徑。他本人還建造了多座知名教堂,如耶路撒冷聖墓(耶穌墓)教堂等。

此前,基督教曾慘遭古羅馬統治者長達三百多年瘋狂迫害。早在尼祿時代,年輕的基督教就遭到歷史上第一次迫害,此後在三世紀中期狄修斯(249—251年)、瓦列利亞努斯(253—260年)時代,又一次遭到殘暴迫害。到了戴克裏先(284—305年)時代,自稱羅馬舊神朱庇特之子的皇帝自然視基督教為異端,基督教又一次遭到了厄運。但都沒有能阻止基督教發展壯大的趨勢。

經君士坦丁時代之後,基督教的地位已不可動搖,終於在西元392年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開始了在西方文化史上惟我獨尊的時代。同時,君士坦丁也因此成為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關鍵人物之一,他的名次和影響力甚至超過了亞歷山大大帝、拿破崙和希特勒。

君士坦丁對基督教的貢獻還不只與此。當時基督教已分裂成幾大派系,其中正統教會主張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說,而以亞歷山大裏亞主教阿裏烏斯為代表的一派則否認三位一體,認為只有聖父才是永恆的,這一派同時還主張教徒安于清貧。為幫助教會統一教義和組織,君士坦丁於西元325年在尼西亞召集了主教大會,這是基督教歷史上第一次宗教大集結。大會通過了《尼西亞信條》,堅持了正統教會的三位一體說為正統,斥責阿裏烏斯派為異端,將阿裏烏斯革除出教會。

君士坦丁從何時開始信仰基督教還是個謎,而流行最廣的說法,則是在米爾維安大橋戰役前夕,他看到天空上閃耀著十字架樣的火舌,上有「這是你克敵的跡象」字樣,故認為是上帝護佑的結果使其取得勝利,便開始信奉基督教。西元337年,君士坦丁臨終前正式接受了洗禮,以一個基督徒的真面目升向他夢想中的天國。

君士坦丁大帝一生最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夠將個人的精神信仰同國家、民眾的需要相結合,將前任懼怕不已的洪水猛獸變為自己統治之浩浩蕩蕩的支持力量。因勢利導、順應民意,這是歷來當權者建立穩固政權的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只可惜古往今來,真正能夠像阿育王和君士坦丁大帝這樣上尊天意、下順民心,並在人類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最終作出正確選擇的明君,已是寥寥無幾,少之又少也!

文章來源:作者提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