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平:陳光誠給我們帶來的啟迪

【新唐人2012年5月12日訊】陳光誠這個名字我在幾年前就在國外的媒體上看到過,而且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些人舉著讓陳光誠自由(FREE CHEN)的牌子抗議,他那張帶著墨鏡的臉幾乎成了一種象徵。對於我來說,並不敏感,因為我沒有經歷過在農村的生活,更沒有被監禁的經歷,不知道其中到底有多艱難。而對於身在大陸的人呢?你問問自己,再問問周圍的人,在這個事件發生之前,有多少人知道陳光誠的?

陳光誠的這件事給我們帶來一個啟迪,就是你身陷困境,不能光指望別人,一定要自己掙扎,自己去努力。我們生活中的常識就是,當有人溺水時,首先自己要伸手求救,是否有人能救到你,完全講緣分。還要與施救的人密切配合,你不能把施救的人也拖下水淹死。在中國這個環境裡,不乏有人如魚得水,在美國這個環境當中也不乏有人會被淹死,這與每個人的具體情況有關係。

每個人都會生活在自己適應的環境,在無法適應的情況下,積極的態度無非就兩點,一個是努力改變環境,一個是逃離那個環境。比喻到現實生活來講,前者更有現實意義,因為你逃離了以後另外那個地方是否能接納你還是個問題。所謂改變中國的環境,也就是說讓水質清澈,這裡代表政治透明,清理水草,這裡代表剷除貪官,防止漩渦,這裡代表減少社會動亂等等。

我們從陳光誠逃跑的過程看到地方政府的那種黑暗,同時也看到一個人渴望自由的精神力量。對於大部分人來講,在沒有光線,沒有路燈的情況下,睜著眼睛逃跑都難。但是人家一個盲人,又翻牆,又過河,摔了無數個跟頭……..人家自由了。說明自由是有代價的,而且甚至是不可複製的。有一天你自己原創一種方法,所有人都會佩服你。

很多人看到一幫在美國可以稱為部級幹部的人對陳光誠前呼後擁,又拉手,又擁抱的,覺得很感動,很羨慕,包括相當於總理一級的國務卿親自過問,並保證給陳光誠發簽證。但是輪到你,肯定沒戲,為什麼?你沒有陳光誠那種精神。人家眼睛看不見,自學成才,為了自己的信念不懈努力。他那種精神是最讓老美折服的,甚至是美國人崇拜的,你如果有,美國人照樣敬重你,崇拜你。

如果一個副部級幹部和一個農民放在你面前,你覺得誰更重要一點?中國人往往只看地位和金錢,不看精神。王立軍和陳光誠完全是同一個時期兩個相反的例子,從地位上來講,天壤之別,從炒作價值上來講,王立軍有更勝一籌。要是美國真的想讓中國政府難堪,一台攝像機對著王立軍,讓他說上三天三夜,然後公佈於眾,你看中央那幫人臉不綠了才怪。但是美國人並沒有那樣做,僅僅保障了他沒有落到重慶那幫人手裡而已,接下去並無下文。我覺得美國人非常值得讚賞,這才是讓人敬重的行為。

近日國外媒體報導,已經有好幾所大學準備給陳光誠提供獎學金,到處都搶著接待他,為什麼?就是他擁有一種精神,如果你有,同樣各個學校也搶你,不信你把托福分數和各項成績考滿了試試?陳光誠的經歷比你準備個托福考試要艱難多了。一個人要自強,讓別人心懷敬佩來幫你,而不是讓別人心懷憐憫來幫你。

說起來我過去到各個國家簽證的經歷,包括移民的申請,有一個訣竅。你越是小心翼翼,低聲下氣,老外就越會給你拒簽。當然這不是說你態度傲慢無禮老外才會買你的帳。要不卑不亢,擺出一種你愛簽不簽的態度,拿出自己的實力擺在老外面前,讓人家老外敬重你,佩服你。這就是老外所崇尚的平等,這就是老外所敬重的人格。

一個中國人怎樣才能站起來,要有一種不屈的精神,趴在地上哀求沒用,罵罵咧咧更不代表站起來。憑藉自己的實力得來的東西才真正屬於自己,這也是很多中國人在美國照樣被淹死的原因。因為美國並不是天堂,只是水更清澈一點,水草和漩渦更少一點而已,不會游泳的人在游泳池裡照樣會被淹死。

陳光誠是中國基層民眾的一個代表人物,同時也是一個平凡的人,甚至會犯錯誤。因此我們炒作他的行為並無意義,甚至會有誤導。中國人過去喜歡把一個人神化,同時相反的一方在神化以後的人身上尋找瑕疵來否定這個人的整體。其實不應該這樣,應該挖掘這個人的根本,看看本質上是正義善良的,還是邪惡的。

在陳光誠那裡可以得到一種精神的力量,從他的錄像裡面看他所提到的三個要求,一個被囚禁了那麼長時間,靠摔斷三根肋骨跑出來的人,依然沒有那麼激進,沒有過多的仇恨,相對來講是很平和的。想想我們自己,覺得也很慚愧。對於禍害這個國家的歹人我們的確充滿仇恨,但不能走向暴力,這是我一直以來的主張。

但在這個國家,極左的勢力,瘋狂地煽動暴力,而國家的機器又只保護執政者利益,不保護百姓的利益,那麼極左勢力就可以憑藉擁護執政者來借用國家機器達到自己的目的。從文革到重慶的唱紅,其實都是這個模式,這種方法對於那些「被主人」的百姓來講帶有極強的迷惑性。公民意識就是要把政治家利益、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三著分開,這在民主國家來講是一種常識。因此啟迪民智,任重道遠。

珍惜生命,同時還要珍惜生命的質量;活著,還要活得有尊嚴。我們的確需要學習陳光誠的那種精神。

文章來源:《博客中國》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