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支柱:賽排爾媽媽打了「少生快富」一耳光

【新唐人2012年2月28日訊】據新疆媒體報導,今年78歲的庫爾勒市恰爾巴格鄉博斯坦村村民艾姆拉汗•賽排爾媽媽養育的9個子女全都大學畢業,其中2個博士、2個碩士,她和她丈夫同時還把她姐姐3個自幼喪父的孩子養到高中畢業。她的23個孫輩中又出了3個博士、3個碩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稱她為「英雄媽媽」、「幸福媽媽」。

不止一個網友把這篇報導推薦給我看,這很好理解,因為賽排爾媽媽的故事和張春賢書記對她的讚美扇了我一貫反對的「少生快富」論一個響亮的耳光。

一些網友指責張春賢書記忽視了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一些人批評計劃生育指標控制優惠少數民族對漢人不公,其實從賽排爾媽媽本人的故事得不出這樣的結論。賽排爾媽媽的小兒子1998年從新疆大學畢業,應該是1975或1976年出生的,那時全國農村的計劃生育都剛剛起步,何況是在新疆這樣的邊遠地區。整個80年代中國大陸的生育率平均高達2.4,這意味著農村半數以上的人生了3個孩子。賽排爾媽媽的9個子女生23個孫子女、外孫子女,平均不到3個,跟20世紀70、80年代中國農村的生育率正相吻合;由於屬少數民族,其中即使有「超生」的也是幾個別。賽排爾媽媽和她的兒女並非違反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模範,只是中國農村教育子女特別成功的模範。

如果賽排爾媽媽的孩子出生在計劃生育的背景下,即使政策允許生3個,她還有9個孩子屬於「超生」,因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她姐姐的孩子並不是孤兒(母親在),收養是要記入她自己的生育數量的。我們根本無法想像有人能「超生」9個孩子,因為每多「超生」一個孩子罰款都要加倍,更不要說可能扒房牽牛了。即使她敢「超生」9個孩子,在經過計生罰款或徵收相當於夫妻年收入之和若干倍的「社會撫養費」9次之後,恐怕她家的東西掘地三百尺都賣光了,全家都得喝西北風,或者沿街乞討,哪裡還能讓兒女都接受高等教育?連小學也上不了。

就算退一步假定賽排爾媽媽是違反計劃生育的模範,她能夠把9個孩子送上大學,還不顧自家困難把姐姐3個自幼喪父的孩子養到高中畢業,何等英雄!其實是更英雄!如今苦盡甘來,那麼多兒孫事業有成,孝順自己,又如何不幸福?也許張春賢書記不便公開表彰她了,但心裡怕是仍會讚她為「英雄媽媽」和「幸福媽媽」。其實,根本無需讓這麼多孩子都上大學,在中國農村社會福利水平很低的條件下,就憑在自身困難的情況下收養3個自幼喪父的外甥,就憑使12個孩子成為合格的勞動者,她也稱得上是「英雄媽媽」和「幸福媽媽」了。

現在有許多年輕人不敢養孩子,說什麼養不起,其中以城市青年比例較高,以獨生子女比例尤高,各地不時爆出多少雙獨夫妻放棄二胎指標的新聞和自願當丁克的新聞。請問你們的經濟條件,跟賽排爾媽媽當年的處境比起來如何?

賽排爾媽媽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的消費其實是極富彈性的,窮人家3個人的飯4個人吃,富人家1個人用的錢5個人花,在一個父母恩愛、兄弟姐妹和睦的氛圍中,並不至於影響身心健康,孩子成才與否跟家庭貧富沒有必然聯繫。連一棵樹都不是施肥越多長得越好,何況是具有複雜社會性的人!

賽排爾媽媽的故事也告訴我們:人的勞動能力是大有潛力可挖的,而養孩子是挖掘這種潛力的最大動力。

即便如此,賽排爾媽媽的9個孩子都上大學、3個樣子女讀完高中,對多數人來說仍然近是難以想像的。靠賽排爾媽媽和她丈夫的勤勞、節省恐怕都解決不了這麼多孩子的溫飽,更無法使孩子們受到良好的教育。報導顯然抹殺了12個孩子中那些年齡較長者的功勞,其中包括三個養子女。我父母只生了3個孩子,我就深受大姐的恩惠;何況賽排爾媽媽養了12個孩子!賽排爾媽媽的小兒子出生時,她的大兒子已經二十三、四歲了,加上收養的3個,至少有4個已經是勞動者了,也可能有5個或6個勞動者了。沒有哥哥、姐姐的幫助,年過半百的農民夫妻不可能把後面幾個孩子送上大學,更不要說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事實上養12個孩子降低家庭生活水平的攤薄效應跟養活6、7個孩子的攤薄效應相同,不同的僅僅是艱苦奮鬥的時間延長了。

賽排爾媽媽最了不起的地方還不是9個孩子上大學本身,而是9個孩子上大學背後的兄弟姐妹關係!兄友弟恭,賽排爾媽媽的孩子們富有家庭責任感是顯而易見的。有家庭責任感未必有社會責任感,但過於自我中心連家庭責任感都沒有的人是不可能有社會責任感的。賽排爾媽媽的貢獻不僅僅培養了9個大學生,還培養了12個孩子的愛心和責任感,維持了一個和諧家庭。如果賽排爾媽媽夫妻不和,如果賽排爾媽媽的丈夫因為害怕養更多孩子而強迫她墮胎或者乾脆紅杏出牆,如果親生的孩子排斥收養的孩子,如果收養的孩子怨恨養父母的歧視(儘管未必歧視),如果哥哥、姐姐嫌弟弟、妹妹出生攤薄了自己的家庭財產份額,只要這幾個如果有一個成立,哪怕12個孩子減少到5、6個,賽排爾媽媽的日子也要難過得多,更不可能有那麼輝煌的養育成就。

報導除了忽視賽排爾媽媽的孩子們之間的關係,還極力貶低賽排爾媽媽的文化程度,說她只讀了初中畢業。不要忘了,78歲的賽排爾媽媽的同齡人中,女孩讀到初中畢業的,不比現在的女碩士多!俗話說,「父高高一個,母高高一窩。」不僅僅是身高,也包括智慧。孩子們都是在母腹中孕育的,在媽媽的懷抱里長大的。然而可惜的是,現在的知識女性普遍「以事業為重」,甚至以個人享受為重,像賽排爾媽媽這樣擁有博大母愛和卓越持家能力的,已經無處可尋了。

我知道有許多人一定會說,天下絕大多數媽媽不可能像賽排爾媽媽這樣富愛心、懂教育,如果婦女們都像賽排爾媽媽這樣生孩子,那就會文盲充斥責,並且很快讓中國人滿為患、讓地球不堪承受。首先這句話裡包含著知識(其實是書本知識)歧視,一對父母在幾乎沒有什麼社會福利的條件下能夠依靠自己的愛心和勤儉培養出12個身心健康、富有家庭責任感的體力勞動者——即使他們都是文盲,也是對社會莫大的貢獻。其次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像賽排爾媽媽這樣能生、能養。在初育年齡比現在差不多小10歲、沒有避孕手段、政策和文化都鼓勵生育的古代社會,婦女平均也只生6、7個孩子,但是養活到能夠生育下一代的大概也就一半,甚至一半都沒有。孩子成為自食其力、傳宗接代的成人和孩子夭折(在經濟上這意味著生產了廢品)相比,無論對於家庭還是對於國家、社會,都是合算的。埋怨沒有避孕手段的時代生孩子太多(大量的知識混子都在幾十年如一日地指責「文革」前和「文革」早期中國人生孩子太多),本質上是埋怨孩子沒有夭折,只有被計劃生育意識形態高度扭曲的人,才會這麼弱智和沒有人性。

賽排爾媽媽的產生具有極大的偶然性。首先,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她這麼強的生育能力。其次,賽排爾媽媽如果所遇非人,嫁的不是特別喜歡孩子的丈夫,她肯定不可能生這麼多孩子,即使不離婚,恐怕丈夫也睡到別的女人床上去了。譬如賀子珍就是一個生育能力超強的女人,但她和毛澤東的孩子竟然只有李敏一個。再次,如果賽排爾媽媽不是生活在低成本的農村,她也不可能生養這麼多孩子。那麼多孩子需要多大的房子養啊?誰幫他們照看啊?須知屋裡到處是電源插頭、外面到處是汽車的城市高層建築不但比農村的土坯房貴出幾十倍,威脅孩子生命安全的因素也多得多,還不算猖獗的拐賣兒童犯罪!黃炎培先生生養了13個孩子個個成才,中華民國的人口增長並不快。英國、美國、以色列都有一些生十多個孩子的家庭,政府還需要鼓勵生育。極少量這種的存在不但對於生育率影響甚微,而且增加了家庭結構的多樣性和社會的多樣性——這也是對社會的貢獻。

城市生活極大地降低了育齡婦女的生育意願,避孕手段的豐富使得這種意願很容易實現。晚婚晚育又大大降低了婦女的生育能力,甚至連男人的生育能力也在迅速下降。丁克和同性戀,好像似乎也比以前多了。社會真正需要擔心的,不是婦女會生出太多孩子,而是婦女不願生出或不能生出足夠的孩子,危及社會可持續發展。像賽排爾媽媽這樣的婦女,已經成了瀕臨絕跡的大熊貓。

文章来源:《新快報》有删节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