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振強:何以神州處處盡「官迷」

【新唐人2012年2月24日訊】「官迷」不是個好詞,這個詞甚至比「財迷轉向」、「掉錢眼裡」還讓人看不起。不過,有些事情說出來自己要撇嘴,但並不意味著自己內心就真的厭惡、行動上就真的鄙棄。「官迷」即如是。說神州處處皆「官迷」,這是有根據的。廣東省委副書記朱明國日前在出席一次會議時,幾次脫稿談經濟問題,他坦言:「我是這麼認為的,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的重要指標就是看很多優秀人才是往哪裡走,如果我們很多優秀人才、很多精華都往工商業走,這個國家和地區就有發展前途,如果很多優秀人才紛紛跑去坐機關了,去當官了,可能這個社會和國家就沒前途」。

身為政府部門高官,能夠超越自己身份、忌憚,說出這樣一番發自肺腑的利國利民之言,實屬難能可貴。實際上,隱含在朱明國上述一番話裡的真意、潛台詞,意謂當今時代,最大的不正常之處在於,優秀人才都「跑去做機關、去當官了」。此為普遍現象,亦為常態,人們似乎已經見怪不怪了。若說常人的警示直言算不上警示,蹈海自殺亦難以喚醒世人的話,如此高位高官之言,則足以令人們警醒了。

令人記憶猶新的是,80年代,從事政工職業、當政工幹部,並不是優秀人才的第一、第二乃至第三、第四選擇,挑選熱門專業、挑選適合自己的專業、挑選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出國深造或蓄勢待發,是人們必然的路徑、當然的出路。恕我直言,走上政工一途的,大都才智平平,此後若光大了自己的平庸、圓滑,成為出色的溝通、通融人才,亦可未知,此乃後話。個把出色的人才陰差陽錯走上政工一途,或者被淘汰,或者被慧眼識珠,成為國之棟樑,仍亦未可知。值得留意的是,這種情形的大背景,是改革開放、融入世界以及黨政分開以及重視人才的語境。

即便是90年代人們理想破滅,優秀人才紛紛下海經商,對於一個社會而言,亦乃幸事。誠如朱明國所言,「精華都往工商業走,這個國家和地區就有發展前途」。不幸的是,再一兩個十年之後,世態天翻地覆,優秀人才削尖了腦袋往政府部門裡鑽,考公務員熱,已經是既往的所有「熱」相形見絀,過獨木橋的,又豈止是千軍萬馬!徑直就是所有人馬、全部人馬,一個不落!說神州處處盡「官迷」,一點不假。

之所以景觀若此,一言以蔽之,還是金錢、利益、地位、權勢使然。或許,公務員每個月工資條上的數目字差強人意,但是,這個招牌背後潛隱著的巨大油水,可以說是當今任何一個職業都無法比擬的。況且,公務員的發展空間、未來前途,足以令任何優秀人才躍躍欲試、喜不自禁。說通俗些,美國總統奧巴馬能有多大的油水、權限?一個縣長、哪怕是個國家級貧困縣的縣長有多大的油水、權限?這還用一一對比總結結論嗎?

這就要說到下一步了,即灰色的、黑色的、明裡的、暗裡的腐敗或准腐敗、可以被認為的腐敗以及從來就不被認可的腐敗。此前曾有公開報導稱,一個縣委書記每年的輕鬆進項,幾十萬算是蜻蜓點水。而腐敗貪官被抓現形,動輒數千萬、幾億、幾十億,甚至成百上千億,足以說明公務員的暴富空間有多大、發展前景有多寬廣!一個心照不宣的事實是,世界上最大的富翁在中國,世界上富翁最多的國家是中國。無疑,無論是世界上最大的富翁,還是最多的富翁,無一不是和權力有關,不和官員有關。換言之,你若有天大的理想、天文數字般的財富渴望,那麼,你只有進入公務員隊列,才意味著你走出了第一步,你才有充分的、唯一的可能。

有數據顯示,中國歷代民、官的比例:西漢為7945:1;東漢為7464:1;唐朝為2927:1;元朝為2613:1;明朝為2299:1;清朝為911:1;現代為67:1。1998年,財政部部長助理言:漢朝八千人養一個官員,唐朝三千人養一個官員,清朝一千人養一個官員,現在,四十個人養一個公務員!另有數據顯示,世界各國用於行政費用所佔生產總值的比例,中國為25.6%,印度為6.3%,美國為3.4%,日本為2.8%!

更有數據顯示,我國政府開支44%用於養活公務員,而日本這一數字僅為2.5%!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數據均為若干年以前的。依照當下突飛猛進的發展速度,真實的數字恐更令人觸目驚心。

總之,橫比豎比,上比下比,前比後比,左比右比,窮比富比,富比窮比,如此狀況,如此景觀,都極其說不過去。

對神州處處盡「官迷」之景況,我們感到痛心疾首,感到無奈絕望。實則,是體制、機制以及鋪張的、奢靡的、了無節制、全無職業道義、職業操守的全能的行政力,是事實上業已形成的利益集團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利益所得以及利益高地,方造成了這樣的一種景況。糟糕的是,我們看不到這種景況向良性方向轉化、發展的任何苗頭、趨勢。

與其厭棄、鄙視「官迷」,莫如反思造成「官迷」處處的體制、機制——體制、機制聚攏、霸持了資源性、能源型的所有水源,就是行政、公務的這個池子,你不想幹死、渴死,你只有爭相跳進這個池子,優勝劣汰、充分競爭,千萬里挑一、舉國選才。單只從生態平衡、生態多樣性的角度來說,此舉竟至有多麼愚蠢、荒唐,就不必贅言了吧!由此說來,「不改革死路一條」,這已經不是一种放狠話、亮紅燈的警示語了——問題是,在這樣的一條死路上,我們還要疾跑多遠、還要狂奔多久?

文章來源:《博客中國》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