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志峰:2.2億漢玉凳引質疑拍賣離詐騙有多遠

【新唐人2012年1月29日訊】「漢代玉凳」拍出2.2億元引質疑。2011年在北京的一場拍賣會上,「漢代青黃玉龍鳳紋化妝台(含坐凳)」以1.8億元起拍,最終以2.2億元成交。網民和專家均質疑此物件的真實性。南京林業大學教授邵曉峰表示,漢代人席地而坐,不存在這樣的「凳子」。(1月28日《今日早報》)

造假造到這份上,堪稱「真正的奇蹟」。有業內人士表示,明顯作假的拍品仍拍出天價,買家「人傻錢多」的可能性不大,而有通過自買自賣「洗錢」及準備騙貸之嫌。這種猜測並非沒有可能。此前,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楊伯達、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原副主任委員史樹青等5名「頂級鑑定專家」,在收了別人的錢之後,為一公司老總託人自制的「金縷玉衣」開出24億元的天價評估,該老總據此騙取銀行貸款6億多元。「漢代玉凳」是不是又一個「金縷玉衣」?其背後有沒有貓膩?相關部門或許真的需要介入查一查。

面對質疑,拍賣公司副總經理表示:「拍賣公司只是中介機構,不保證拍賣品百分之百是真的。要是買大白菜,說5毛錢一斤那就是5毛,有公認的標準。古玩沒有這個標準。其實古玩收藏,打眼也是一種樂趣。」打眼就是看走了眼,說白了就是上當受騙。打眼竟然「也是一種樂趣」,國內收藏市場和拍賣行業的混亂可見一斑。

確實,現在的鑑定界很混亂,古玩的真假,沒人能說了算,「因為爭來爭去也沒有說理的地方」。拍賣公司利用現行法律法規的漏洞,都會推出免責的「規則」和「特別聲明」:「一旦作出競買決定即表明競拍人接受拍賣品之一切現狀(包括缺陷),本公司對拍賣品的真偽及品質不承擔擔保責任。」於是,串通抬價、知假賣假等醜陋現象幾乎成了拍賣領域的常態,以至於臭名昭著。或許是很難再靠上述伎倆欺騙買家,某些「聰明人」就對騙局進行了升級,開發出了自買自賣「洗錢」及騙取貸款之類更高級的騙局。這樣的所謂「拍賣」,跟「詐騙」有什麼區別呢?

一直以來,拍賣行業的徵信體系建設都廣受關注。但時至今日,拍賣領域惡意欺詐、虛假宣傳、知假拍假、洗錢犯罪一類的問題不僅沒有得到解決,反倒有愈演愈烈之勢。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拍賣行業監管已迫在眉睫。絕不能讓拍賣領域成為騙子興風作浪的樂園。

文章來源:《華聲在線》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