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賽萌:人民日報「變臉」不「變性」

【新唐人2012年1月5日訊】在2011年年末,蜚聲海內的《南方週末》發表了《人民日報評論員:為黨立言的人性溫度》的評論文章,力挺中國最大黨報的人性化。《南方週末》在中國發行量巨大,被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推崇,被視為中國最坦率和敢言的報紙之一,美國《紐約時報》亦曾將《南方週末》形容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自由主義報紙」。然而,就是這樣一份自由敢言的報紙,在年末盤點的時候卻發文盛讚中共中央的機關報,這不禁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輿論的熱議。

作為中共中央的機關報,《人民日報》被稱為中共官方三大喉舌傳媒之一,號稱是中國第一大報。作為中共中央的傳話筒,《人民日報》是中共中央向外界表達對世界及中國大陸事件的觀點、角度的宣傳工具,其社論在不同的時期對中國大陸政治都有著決定性的指導作用,有著絕對地政治正確,還曾多次改變中國大陸的政治局勢和歷史走向。

1949年以後,很多重要的歷史事件都是以《人民日報》的社論為事件發生的起點,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六四事件等社論震驚中外。許多中共黨內領導人的升降,對領導人的評價也是由《人民日報》發表的。《人民日報》除了為外界提供中共的政策及觀點等直接信息外,其社論亦反映了中共中央對事件的處理意見。因此,《人民日報》一向都被外界視為揣摩北京政府及中共內部權力鬥爭與決策的少數渠道之一,國內外政情觀察家亦從《人民日報》文中的一字一句探求中共中央想表達的真正含義以及某些中國所獨有的政治信息。

正因如此,《人民日報》不但在意識形態領域,就是在中國政壇也一直扮演著舉足重輕的角色。然現如今,這份極具官方和政黨色彩的報紙開始了令人驚嘆的大「變臉」。誠如《南方週末》文中所言,自2011年以來,《人民日報》的文章不但在評論風格上一改過去的凝重,在語言特色上更是趨於輕快活潑,尤其是在評論內容上更是屢屢革新,大膽突破往日諸多限制,一系列評論採用樸實的平民化語言和誠懇平和的文風,直接就貧富差距、弱勢群體、官民關係等諸多較為敏感的社會焦點問題頻頻發言。

在以前,《人民日報》基本都是充斥著「光偉正」等官話,在大躍進期間更是滿版面的「衛星」;現如今,《人民日報》也談「政治責任」,也說「異質思維」,甚至連「淡定」、「鴨梨」等網絡語言也頻頻現身其上。以此觀之,《人民日報》此次的變臉不可謂不大,一向有著自由主義傾向的《南方週末》此次對黨報人性化變臉給予盛讚似乎也無可厚非。然而,《人民日報》一貫強調黨性,此次變臉的背後究竟是何緣由?有著哪些難言之隱?「變臉」過後會「變性」嗎,會由黨性變成人民性,由黨的報紙變成人民的報紙嗎?

就目前而言,在思想受箝制、輿論受監控、言論受打壓的中國,根本就沒有一份真正意義上人民的報紙,而所謂的敢言報紙也是在勇敢媒體人員的不懈努力和開明官員的極力保護下才得以生存。而且,此類媒體的對於敏感事件的報導也僅限於打擦邊球而已,對於六四、法輪功等震驚中外的歷史性事件只得集體噤聲,甚至是連稍有高層背景的案件、新聞也會因各種原因而不能刊登。因此,在這樣一個糟糕的輿論生態環境下,期待中共最大的黨報「變性」為人民報紙的願望注定要落空。

據實而言,今日中國的言論環境較之於極權毛時代已經有了極大的進步,尤其是在非政治領域和私底下甚至已經到了「言論自由」的地步。就算是在敏感的政治領域,官方的言論邊界也是一直在不斷地收縮,民眾的輿論邊界卻在艱難中緩慢擴張。出現這種現象並非因為中共良心發現,開始逐漸返還民眾的言論自由權,乃是在全球一體化、經濟多元化的衝擊下,一黨獨裁面臨著愈來愈大的內外壓力而不得不做出的有限退讓,尤其是在微博等互聯網新興媒體的衝擊下,依靠官媒黨報生硬地意識形態灌輸更是越來越難以為繼,其勸誘力和麻痺性日益削弱。

改革開放最大的貢獻在於讓中國告別了閉關鎖國的孤立政策,通過經濟貿易往來,中國越來越與世界聯為一體,使得一黨專政的獨裁製度面臨越來越大的制度壓力。伴隨著西方產品湧入中國的還有自由、民主、人權等一系列西方價值理念及其制度安排,這些都使中國之前的官權社會逐步走向瓦解,利益主體的分化和價值觀念的碰撞推動著社會的多元化,僵硬的一元化政治體制正在被日益多元的社會所蠶食。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人價值觀念發生極大變化,在民眾的社會評價系統中,官媒上的語言變成了大話、空話、套話和假話的代名詞,成了被調侃、諷刺、挖苦的對象,官方發佈信息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受到普遍質疑。在中國娛樂圈極具影響力的海派青口創始人周立波曾在其節目中調侃道:「報紙除了日期可以相信,其他的你們看著辦吧」,民眾對傳統媒體官腔的反感由此可見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統治,如今的中共政權早已不是陝西窮山溝裡的在野黨,而成為世界上執政時間最長的獨裁執政黨,其應對危機和鎮壓民眾的手段日趨成熟,漸入化境。《人民日報》這種或主動或被動的「變臉」正是種種手段之一,其對民生的關注並非真正在意底層民眾的生存狀態,更大程度上是中共高層的一種故作姿態而已。

因為,誰都知道,如今的中共維持權力壟斷早已不是為瞭解放全人類,而是為了更長久地霸佔、搜刮民間財富;在中國,民生之艱難並非其他原因,其歸根結底在於權貴集團對民間的瘋狂掠奪,在於底層民眾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換言之,中國民生之艱難,不是因為經濟發展不夠,而是因為社會公正飢渴。在這種情況下,儘管《人民日報》加大了對底層民眾的關注度,但卻有意忽視民生艱難的真正原因,而只是在一些並不敏感的政策上做文章。這正體現了《人民日報》所謂「人性溫度」的虛偽性,其「變臉」是讓了給中共政權塑造一個正視危機並積極解決危機的負責任政黨形象,此舉也正是為了延長這個垂死專制制度而已。

所以,我們可以有如下判斷:在原本官方話語體系破產之後,面對官方和民間兩個截然不同且尖銳對立的輿論場,為了維持黨報在民間的權威,也為了保持其對民眾的勸誘力和迷惑性,官媒開始嘗試著做出某些改變,以此來迎合民智漸開的大眾,希望借此來打通兩個輿論場,重新奪回輿論霸權。

《人民日報》以極富網絡氣息的平民語言來報導一些敏感事件和社會陰暗面,其出發點也只有一個,即維持黨報在民眾中的話語權和勸誘力,並積極維護現存最大秩序,為其穩定獻計獻策。即便懾於社會危機的嚴重而建議執政者善待底層民眾,把肆無忌憚的掠奪變成有節制的巧取,其目的也僅僅是為了維護精英同盟的特權和利益,對弱勢群體更缺少真正的關懷。因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斷定,作為中共機關報的《人民日報》只可能在有限的空間內進行「變臉」,而不會進行徹底的「變性」。

到目前為止,中共還沒有表現出改革「黨權至上」體制的任何誠意,更沒有推出任何舉措。恰恰相反,中共三十年的改革,主要是為了應對黨權權威的流失和統治效力下降的執政危機而進行的局部調整,其改革的目標,絕非創建一個自由中國,而是維持黨權體制下的奴役中國。只不過,現在的奴役不再如毛時代面目猙獰,而是戴上了盛世小康的笑面,把刻板空洞的宣傳換做平實親近的交流。經過毛時代的中共已經學會了如何以機會主義的靈活態度應對一切危機,而《人民日報》的這次「變臉」正是這種機會主義的極佳展現。

因此,只要是一黨專政的獨裁製度沒有廢除,只要是敵視人權的專制制度沒有被推翻,中國人就永遠不可能有新聞自由,《人民日報》也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人民報紙。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在犬儒化日漸盛行的中國,隨著中共意識形態的調整,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精英階層之間的聯盟日益牢固,而被社會精英把持的傳統媒體,本來就具有信息壟斷的優勢和輿論監督的權威性,一旦它們取得民眾的信任,那這些媒體很多是似而非的觀點極容易就迅速蛻變為新的官方意識,而且以更巧妙更精緻更技術化的包裝來履行喉舌功能,其「寓教於樂」和「小罵大幫忙」的技巧也日趨嫻熟。

如果為延續獨裁製度鼓與呼的報紙,不是「變臉」之後有著些許人性溫情的《人民日報》,而是之前那個一臉刻板,滿版「黨和國家」的《人民日報》,那麼,不僅會引起民間輿論的極大的反感,而且對民眾的迷惑力和勸誘力也將大大降低。因此,在愚民和維穩這方面,一份有著些許人性溫度的黨報遠比一份充斥著空洞說教的黨報更具迷惑性。

退一萬步來說,就算《人民日報》的這種改變是真誠的,並非為了延續一黨獨裁,但這種有限的自由是來源於中南海獨裁者自上而下的恩賜,這種微乎其微的自由隨時都有可能被獨裁者剝奪。風箏飛得再高,它也是不自由的;小鳥飛得再低,它也是自由的。所以,與其期待著官媒的轉變,還不如致力於民間健康輿論的壯大和發展,以強大的民間輿論來迫使官媒的蛻變,並最終實現全民的、真正的言論自由!

文章來源:《參與》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