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南山:中國行醫、尋醫、判醫、評醫都很差

【新唐人2011年12月2日訊】(自由亞洲電台報導)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最近表示,依法行醫,依法維權,依法保障人民健康的問題在中國非常薄弱。現在醫患關系緊張原因就是「沒有高高舉起這個法」。

11月29日新成立的「廣東省醫學會醫事法學分會」,是中國首個醫學會醫事法學分會。擔任該學會主任的廣東省委黨校教研部主任、法學教授宋儒亮表示,現在對病人、醫生的法律保護研究仍處於欠缺和薄弱狀態。醫師法是指醫療行為的法律規範,是判斷醫療正誤,解決醫患糾紛和裁定醫療訴訟的法律根據。

中國《南方都市報》日前的報道說,在2005年到2010年間,中華醫學會收到的1086宗醫療鑒定中有205宗需要重新判斷,其中80%是不完善的,30%是錯判。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成立大會典禮上表示,醫患關系緊張,一是政府投入不足;二是醫療資源分配的公平性;三是醫學人文的缺陷。

他說,現在醫生依法行醫,患者依法尋醫,醫鑒依法判醫,媒體依法評醫都很差。鐘南山在成立大會上稱,從患方來說,患者找醫生看病治不好就認為醫生犯法,這就是不懂法的表現。在美國馬裏蘭州行醫的華裔醫師金福生先生認為,成立醫事法學會在目前中國很必要,因為近年來中國醫患矛盾大幅度增加,急需類似的醫事法學機構的協助:

「這有必要。因為隨著醫患矛盾不斷增加,政府部門也不可能有那麽多的精力去解決這些問題。有一個非贏利性組織能夠協調處理這些問題,這個實際上很好的。美國這種組織也很多。中國需要這方面的組織。有了這個組織可以幫助解決很多醫患矛盾。而且也是第三方參與,這樣你比較客觀與公正。希望全國多都建立這樣的組織就很好。通過這個組織去咨詢。無論是醫生方面還是患者方面都可以得到公正的判斷。就解決了醫學的公正性。我認為中國慢慢在跟國外接軌,在慢慢學習,平息了醫療糾紛,醫患矛盾。」

《南方都市報》的報道說,醫療監督主要是分為患者監督、媒體監督和第三方專業機構監督。目前在中國,第三方專業機構的介入監督還不完善,就算有相關介入,也通常是事後滯遲的。

報道說,擺脫醫療監督的困境,本質上就是需要走出醫患互不信任的惡性循環。如果醫院能夠明晰交代醫生的收入來源,杜絕醫藥費「提成」; 倘若醫院不斷向公益方向轉型,讓「天價藥」、「天價住院費」不再發生;社會保障能夠不斷緩解現今普遍存在的「看病難」、「看病貴」現象;同時,如果醫生自身不斷提高醫德醫術,這樣才能真正走出醫療監督的困境。

中國衛生部部長陳竺11月2日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舉行的「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上發表的講話中表示,中國醫療界過度市場化導致如今人們看病難、看病貴現狀的原因,因此,這次醫改就是要「把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國際反腐機構「透明國際」的亞洲事務負責人廖然先生指出,中國多年的醫療單位營業化帶來了許多問題:

「國家允許企業經營,這問題就來了。等於開了個口,允許醫院去發財致富,那什麽手段就都出來。所以就是打個噴嚏、你感冒它也讓你住院。以前是你擠不進醫院。現在是你出不來醫院。還有生小孩,一般正常醫院收手續費是很低的,才100多塊錢,但現在接生的醫院它非要你破腹產,它可以多收你的手續費。不管什麽病都拉你去做CT,它就是要創收,所以這就為腐敗開了一個口子。」

中國醫師協會今年8月公布的《中國發布醫師執業狀況調研報告》說,一段時期以來醫師執業環境不良突出表現為醫患關系緊張、醫療糾紛增多,醫師普遍感到執業中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嚴得不到保障。調研結果顯示,近83%的受調研醫師認為,目前的醫患關系仍然緊張主要是由於「體制」造成的,包括醫院管理體制、補償機制、醫療保障制度、法律法規等因素。

報告說,近年來醫院場所內針對醫務人員的暴力行為時有發生,中國醫師協會對其發生原因的多選題形式調查顯示,有近56% 的醫師在選項中選擇了社會對醫師的偏見,近54% 的醫師選擇了媒體的負面報道,約23%的醫師選擇了醫方服務態度及溝通不到位,近21% 選擇了患方經濟壓力過大,另外近21% 選擇了患方對療效不滿意,還有近16% 的醫師選擇了患方一時的沖動。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