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鷹:請用責任換信任

【新唐人2011年11月18日訊】進入秋冬季,北京多霧,陰霾天氣頻頻出現,空氣質量明顯下降。看著終日不見陽光的灰濛蒙的天空,不少行人戴上了口罩。開私家車的上班族,行駛中打開了「內循環」。醫院裡,呼吸道疾病患者陡增。就連廣播電台電視台也在提醒當地的老人與體弱者,儘量減少戶外活動。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就是這樣一個在有目共睹的現實,竟然會引來社會公眾輿論與環境保護部門之間一場至今爭論?!

社會公眾表示強烈地置疑,置疑京城大氣清潔度水平比北京奧運會期間有所退步、進而認為環保部門規定的空氣質量的四個等級(良好、輕微、輕度、重度)不但不科學,而且有掩飾之嫌。有的人還翻出去年老賬,指出幾個年輕人曾以每日一張照片為證,證明環保部門公佈的所謂「北京的藍天」數與事實相距甚遠。

環保部門作為這場爭論的另一方,面對風聲水起的種種議論,毫不示弱,大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之狀。一會兒說,藍天數是以清潔度為準,不是以肉眼所見為指標;一會兒說,多霧並不等於質量下降。近日還表示,要公佈有關數據,公眾如若不信歡迎查實。令環保部門最不能忍受的是,某國駐華使館竟然用自已的儀器「擅自」發佈空氣監測結果,用「嚴重」「極為嚴重」來唬人。市環保局負責人說(大意),中外標準不同,我們用的標準是PM10,你們發達國家用的是PM2.5。為此,他表示自己願與某國使館當面鑼對面鼓、公開辯論。

環保部門在振振有辭的抗辯中,最為強調的一點就是,公眾的自我感覺與科學的監測是有本質差別的,人的主觀感覺往往會陷入一種與科學背道而馳的誤區。所幸的是,在這場爭論中,真正懂科學的環保專家們站在了公眾一邊。他們指出,PM2.5是最容易被人吸入肺部的大氣顆粒物,是人類患肺癌的主要殺手之一。因此,正是從科學的角度看,監測PM2.5己經是中國的空氣指標體系得以完善的大勢所趨。至於說到PM2.5是不是僅為發達國家所獨有,專家們更是予以否定。他們說,事實上,不少發展中國家如埃及、印度、墨西哥也都紛紛採用了這一指標。既然這些非發達國家都採用了PM2.5,難道號稱綜合經濟實力已為全球第二的中國應該例外嗎?

與環保部門不應有的強詞奪理形成對比的是,一場繞開政府機構,名曰「我為祖國測空氣」的民間自救行動己經出現。這恰恰說明了一部分社會公眾己經對官方環保部門完全失去了信任。同時也說明如果中國環保機構繼續堅持固有的一套落後指標,繼續在關乎「國計民生」的事項上裹足不前,不僅給公眾判斷空氣質量的基本生存需求造成信息缺失,也給醫學、疾控、保健等領域的正常運轉造成預警缺位;而更為嚴重的是,則是將要喪失公眾的信任,透支了政府部門的公信力。任何掩耳盜鈴之舉凸顯的就只能是不作為的官僚意志和對公眾利益漠然視之的官府衙門形象。一句話,強詞奪理的背後,就是在推卸責任,而推卸責任的結果自然就會使人們對其公信水平大打折扣。

空氣質量,在常人看來不過是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問題。在維護大氣清潔度方面,人類還沒有完全掌握靠天吃飯的狀況也非常好理解。只要我們的環保部門能夠把真實狀況和面臨的困難如實地告訴公眾,人們當然不會苛求。但就是這樣一個可以通過正常的溝通與交流就可以解釋清楚的問題卻會引來政府某個部門如此強烈的反應,竭盡推諉之能事呢?最初,筆者百思不得其解。繼而細細地分析,才發現,這是由於該部門上至領導下至一般公職人員都存在著「三怕」:一是怕丟面子,怕在外國人面前丟面子,更怕國人借洋人之口加以嘲諷和譏笑。二是怕以往的成就被抹殺。如果加入新的監測指標和內容,則原先宣佈的「好天氣」的天數,必會大大減少。原有的成績豈不統統化為烏有?三是怕本部門一旦承認監測內容有缺陷,會使其在社會公眾面前的可信度一落千丈,權威性大打折扣。

但是,明眼人從這種怕這怕那中,卻會「發現」,他們惟一不怕的就是放棄自己應盡職責、丟掉自己對全社會應付的責任!而這個惟一的「不怕」恰恰是時下許多政府部門和公職人員或多或少患上的「官場病」。因為「官場病」中最重要的潛規則就是只惟上不惟下,只求虛不求實。今天,一些政府部門常常在抱怨,社會輿論和社會公眾對其言行非常不信任,使許多設想、計劃、想法、措施都難以推行,不是胎死腹中就是中途夭折。然而,這些部門是否也應該反躬自問,是什麼導致了政令不通?是什麼招致了公眾的不信任?

前幾天,有報導說,甘肅省蘭州市馬路上的「井蓋」丟失嚴重,這給機動車和公眾出行造成很大麻煩。此事幾年來久拖未決。日前,有關部門竟招集了18家單位商量解決辦法。據悉,仍未果。從前述北京大氣污染之爭到蘭州18家單位解決一個井蓋問題竟沒有結果,我們可以明白,一些政府部門公信力的下降,其根本原因是沒有堅守職責,沒有忠實地擔當和履行應盡的社會責任,沒有把公眾的大利益放在部門的利益、「面子」和成績之上。要知道,放棄責任首先就意味著失去信任。要贏得人們的信任,就必須用責任換信任。筆者以為,這是中國所有社會管理部門今天必須明白的基本道理,也是每個公職人員的必修課。只有盡快及早地「補」上這一課,才可能找到重獲公眾信任的正確途徑。

文章來源:《專家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