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賁:文化是怎樣一種教育力量

【新唐人2011年11月8日訊】眼下,「文化」成為國家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提出了文化體制改革,還有深化、推動、繁榮文化的目標,這當然是一件好事。有人說,現在的中國人講實惠,重功利,不買書(烹調、股票、考試參考書除外),不看戲劇(電視劇除外),不聽音樂會(紅歌除外),不欣賞舞蹈(公共空地上鍛煉身體的「群舞」除外)。一句話,對文化不感興趣。我不太同意這種看法。前面提到的那些「除外」也都是文化,中國不是沒有文化,只是看得見的似乎都是「大眾文化」。

大眾文化的特點是實用:娛樂、消遣、調劑勞累,或者用時興的話來說是「振奮精神」(抽煙、喝酒也可以振奮精神,也是一種「文化」)。照目前的情況來看,深化、推動、繁榮的目標,對於大眾文化應該說是已經達到了。

不僅政府和商業在為此共同努力,連高等學府也加入進來。例如,最近網上很紅火的北京大學的「化學歌」就是一個例子。歌中唱道,「化學究竟是什麼,化學就是你!化學究竟為什麼,化學為了我!……父母生下的你我,是化學過程的結果。你我你我的消化系統,是化學過程的場所。」如果是把化學元素周期表編成歌,至少還得有初中化學知識的人才能唱,而北大的「化學歌」,只要有嘴巴,有腸胃消化體驗的人都能唱,還需要怎麼個推動呢?

真正需要深化、推動的是文化對國民的心靈教育。這並不是什麼新點子,而是人類自古以來為什麼看重文化的原因。2000多年前,希臘人的教育目標就已經是培養「有文化」的,也就是完整的人了。希臘文化推崇自由教育(全面的人文教育)。希臘化時代,希臘教育傳到羅馬,羅馬人注重的是實用教育,雖然後來學校裡也開設文法、修辭、演說的課程,但只是技能而非希臘人所看重的那種文化。

希臘人的文化注重的是人的心靈和公民精神。例如,希臘人的「文法教育」不是今天語文課上教的語法、句法,而是包括詩、音樂和體操,這三項都是心靈教育,不是單純的技能或知識。教育的目的不是積累可以用來換取金錢的知識,而是幫助形成一種高尚的生活方式和人格品德。希臘人認為,詩人是偉大的老師。希臘歷史學家、地理學家、哲學家斯特拉伯(Strabo)說:「古代人相信,詩是一種初級哲學,能從小打動我們,帶領我們走進生活,培育我們的品格、感情、行為,並從中得到快樂。……這就是為什麼希臘的國家用詩來開始年青人的教育,不只是打動他們,而且是訓練他們。」

希臘人相信,音樂對人的道德、心靈,甚至肉體都能產生好的教化影響,因此特別需要在教育中加以重視。與此同時,體操教育也非常重要,因為只有健康的身體才會接受頭腦的支配和指揮。蘇格拉底說,「似乎確實很難找到比我們早已發現的那種教育更加好的了。這種教育便是用體操來訓練身體,用音樂來陶冶心靈」,「複雜的音樂產生放縱;複雜的食品產生疾病。至於樸質的音樂文藝教育則會產生內心方面的節制,樸質的體育鍛煉就產生身體的健康」。音樂和體操教育都是為了培養人的高尚心靈。

文化的教育還是培養公民精神和品格所不可缺少的,因此,音樂和體操教育應該同時相互協調地進行,這才能使學習者兼有好的品質而避免因單一而走向極端。這時候的音樂教育才會不單有助於品性,還有助於培養公民素質:「孩子們如果從一開始做遊戲起就能藉助于音樂養成遵守法律的精神,而這種守法精神又反過來反對不法的娛樂,那麼這種守法精神就會處處支配著孩子們的行為,令他們健康成長.國家一旦發生任何變革,他們就會起來恢復固有的秩序」。體操也是一樣,身體健康的公民才能「在心靈上意氣奮發」成為國家的「護衛者」。

有了火紅激情的「文化革命」的經驗教訓,又經歷過80年代的「文化熱」,今天人們對文化的態度似乎呈現出一種冷靜與靜觀其變的態度,至少沒有熱情迸發的跡象。冷靜地思考一下為什麼發展文化,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上比較成熟的表現。

《南方周末》

文章來源:《網易》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