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張學良「九一八」不抵抗的5個原因

【新唐人2011年10月14日訊】(新唐人綜合報導)隨著大陸民國熱和臺灣建國百年,關於張學良故事和史料再度引起矚目,兩岸「張學良論壇」這幾日正在新竹縣芎林鄉大華技術學院舉行,遼寧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氏帥府博物館特聘研究員胡玉海指出,張學良在「九一八」事變中的不抵抗,是他一生的痛。

張學良論壇」正在新竹舉行

臺灣《旺報》報道,兩岸「張學良論壇」10/13-10/15連續三天在新竹縣芎林鄉大華技術學院舉行,胡玉海指出,張學良在九一八事變中的不抵抗,是他一生的痛。正因為不抵抗,日本人一夜占了瀋陽城,數月內占領全東北。

胡玉海說,1931年夏季,日本頻頻製造事端,張學良曾致電蔣介石:「由萬寶山事件及韓人排華風潮以觀,日本推展其大陸政策,有急侵滿蒙之意,已無疑問;無論其對手為中國抑或蘇聯,事既關滿蒙存亡,吾人自應早為之計。」張學良指出,東北之安全,非藉武力無以確保,日本既一意對外,我方亦應有所自省,這是他明確主張武力抗日的佐證。

張學良不抵抗的5種原因

胡玉海研究認為,張學良的不抵抗有5種主要原因:

1.對日本情況判斷錯誤,事變前蔣介石和張學良都認為日本企圖在東北動武只是尋釁,而不是武裝侵略。

2.迷信條約的作用,錯誤地估計國聯的制裁能力,寄希望國際幹涉。

3.保存東北軍實力,與「全國共同抗戰」。在事變當天夜裡,張學良曾向高級將領分析說:「我們軍人的天職,守土有責,本應和他們一拚,不過日軍不僅一個聯隊,它全國的兵力可源源而來,絕非我一人及東北一隅之力所能應付……我們是主張抗戰的,但須全國抗戰,如能全國抗戰,東北軍在前線作戰是義不容辭的。」

4.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讓張擔心陷入孤軍奮戰的局面。當年《國聞周刊》發文說,張學良不抵抗是有原因的,假如東北負責人不是張學良,換任何人也不會抵抗。在民國19年的中東路事件,張學良因抵抗鬧得損兵折將,內外交困。

5.張學良思想的深層也有恐日的心理,他在口述歷史中不止一次地談到日本軍隊,認為日軍很強。

張學良:九一八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

有關九一八事變時不抵抗政策,多年來都流傳說:是蔣介石下令讓張學良不抵抗的,但後來又把不抵抗的責任都歸到張學良頭上。張學良替蔣介石背了黑鍋。現在史學界正在對此進行澄清。

張學良晚年多次談及九一八事變時的不抵抗責任問題。他反復說明,九一八事變時下令不抵抗者,是他自己,而不是國民政府中央。

據為張學良所信任,替張氏記錄口述歷史的哥倫比比亞大學圖書館工作人員張之宇記載:「張氏曾自疚,告訴筆者:我是封疆大吏,中東路,九一八事件,對蘇、日關系,平時我有自主權,不能說有了事,推卸責任。外間傳說我有蔣(介石)先生不抵抗手諭存在于鳳至手中,是扯淡。于鳳至不是那種人。」

在九一八事變中,張學良落下了「不抵抗將軍」的評價,後來又逐漸評價為:他錯誤判斷日軍目的,若其知道日軍並非「尋事」,而是要吞並東北。作為東北少帥,他不至於會將東北拱手讓給日本。張學良1990年接受日本國營電視臺采訪時,表示他當時認為「戰爭不合乎日本政府的利益,日本政府應會約束關東軍」。

九一八事變(又稱沈陽事變,日本稱滿洲事變。)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國東北爆發的一次軍事沖突和政治事件。沖突雙方是中國東北軍和日本關東軍。九一八事件爆發後,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國內,主戰的日本軍部地位上升,導致日本走上全面侵華的道路。這次事件爆發後的幾年時間內,東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東軍占領,因此被中國民眾視為國恥。

相關視頻:【禁聞】「抗日戰爭」究竟是誰打的?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