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支敦:溫家寶離葉利欽有多遠?

【新唐人2011年9月24日訊】近年來,常有人將溫家寶比之中國的「葉利欽」,近日更有文章指溫家寶在大連談「以黨代政」、「黨政分開」,是「溫的宣戰書」,溫「要當中共真正的‘葉利欽’」(詳見《溫家寶批「以黨代政」透兩大信息:老江病危 胡總失控 》)。

那麽,溫家寶到底是是不葉利欽。要搞清這個問題,其實也不難,看看溫家寶離葉利欽有多遠就知道了。

其一缺經驗

葉利欽生於俄羅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達裏茨基區布特卡村一個農民家庭,父親蹲地著名的「古拉格」集中營,家庭成分很不好。 30歲時加入蘇聯共產黨,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共產黨內漸露頭角,1968年至1975年間任蘇共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黨委建築處處長;1976年至1981年間任蘇共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黨委第一書記;1981年至1985年成為蘇共中央委員會成員。 

1985年4月起他領導中央委員會建築處;6月至12月時任蘇共中央委員會建築問題的書記;同年獲戈爾巴契夫調任為蘇共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1987年11月至1989年5月任蘇聯國家建設委員會第一副主席。從地方小吏當主政首都的第一大員,典型的是從地方一步一個腳印上來的,履歷比較完整。

而溫家寶的履歷則相當簡單,出身於小學教員家庭,出了校門就跑到甘肅搞地質,又被直接調到地質部門當副手,不久即調入中共中央辦公廳,從此在高墻大內中再沒有出來。比之葉利欽,溫缺乏最基本的地方執政經驗,尤其缺主政一部或一地的經驗。

這份經驗的缺乏,在其後兩人的作為中影響很大。起自地方的葉利欽,對蘇共體制及社會問題自是親身感受,擁有第一手資料,所以在任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和蘇聯國家建設委員會第一副主席期間,能夠直面問題,大膽改革,猶死不悔。這份經歷中,葉練的是敢作敢為的性格和拯救乾綱的本事。

而溫則在大內當中戰戰兢兢,歷任三位總書記,期間更經過六四的血雨腥風。雖然說可以對民間疾苦、社會問題有間接經驗,就算本人有關心天下疾苦的情懷,對一切問題能感同身受,但所幹所學所悟,終究是擱靴搔癢,沒有實踐經驗,就算有些感悟,頂多也是紙上談兵,更何況在他當總理之前,是否能紙上談兵我們都不知道。且大內之內,主要練就的是阿諛奉承,看臉色行事,投機取巧的本事。經六四血雨腥風而不倒,可見溫在這份主業上的本事,的確也練到了家,等其突然熬到總理寶座,天下皆驚,說明其官場術已至化境了。對照葉利欽,溫練得的偷取乾綱的本事。

其二缺擔當

缺經驗很重要,但就算有經驗,有情懷,也還是不夠的,還得敢於擔當。一般敢於擔當的人,青少年時就表現出一種敢於挑戰、敢於破除禁忌的性格來。葉利欽的相關傳記都記述過他青年時代的一樁事,葉亦曾偷偷爬入紅軍的軍火庫,在偷手榴彈時被炸傷。典型一個壞孩子。

溫家寶正好相反,雖然他也愛好體育運動,並且在日本訪問時打過棒球,與中學生打過藍球,與市民一起打過太極。但所有這些,都是在鏡頭面前有意為之的「親民表演」或「個人秀」,與紅地毯上女演員們扭捏作態並無本質區別。所有關於溫的傳記中,也都把溫寫成一個家教甚嚴的乖孩子,老師眼中的「好學生」。當然,他可能也很淘氣,只不過傳記作者為「總理諱」沒有寫罷了。但從他的性格看,再淘氣也淘不到葉利欽那種逆反程度。

這種性格上的差異,導致在現實中,就是敢不敢於作為的問題。比如,葉利欽在莫斯科主政期間,以靈活大膽的作風著稱,挑戰當時僵化的黨政機構,但此舉激怒保守派,亦受到戈爾巴契夫本人的譴責。

但葉利欽並沒有因此收斂,而 是更加勇敢,1987年11月11日他批評戈爾巴契夫的政策而被免除莫斯科第一書記職務。1988年2月17日,又被進一步革除政治局候補委員職務,並於5月失去部長級職銜。

至此,葉利欽與蘇共關系陷於谷底,但他依然秉性不改。1989年3月,他以89.4%得票率當選蘇聯國會議員,重返政壇,並成為「民主反對勢力」實際領導人。1990年5月俄羅斯聯邦舉行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他當選為俄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兩個月後,在蘇共二十八大上,葉代表的「民主綱領派」提出改造蘇聯社會的一系列措施,但未獲大會接納,會議結束後他隨即宣布退出蘇聯共產黨,結束近30年的共黨生涯。

如此絕決,請問溫家寶有如此的擔當和勇氣嗎?已經十談「政改」的溫家寶,言論涉及政治改革的方方面面,但行動卻永遠是零。

但比之當年葉利欽頭上的蘇共保守勢力,身為當今中國第二號實權人物的溫家寶,改革時機與改革環境,尤其是權力基礎,要比葉利欽強得多了。

天時方面,葉利欽時代並不比中國 當今擁有政治改革的更多意願,現在中國全民渴望民主政治改革遠遠多過當時觀望、迷惑的蘇聯民眾。

地利方面,中國30年經濟改革積累的經濟成果和造成的社會問題,都給政治改革積下積極因素。經濟成果可以保證社會轉型的成本負擔,而社會問題彰顯則為政治改革提供了多處突破口和明確的道路選擇。作為國務院總理,只要他願意,隨便選一個社會問題深入改革下去,都有可能突破體制藩籬。葉利欽當年就是這麽做的,而不是像溫自己那樣強調的,非要從上面全總體上改。

人和方面,溫家寶已經坐擁近10年總理寶座,手下精兵強將如林,除中共最高層以外,省部級及以下的中共官員,大多數是支持改革的,尤其是那些平民出身的官員,急欲突破各種因血緣、裙帶造成的權利壁壘,希望通過公平公開的競爭上位。而舉國百姓,無不被腐敗利益集團、官官相護、官商勾結的現實弄得義憤填膺,政治改革只缺一位領袖,而不缺民心和社會條件。

這樣的形勢,比如葉利欽那時身旁觀望的群眾不知強過百倍。但溫家寶就是沒有做,缺勇氣,尤其是真正缺那種憂國為民的擔當,大概是重要的一個原因。

其三缺清廉

這個問題其實余傑已經在《中國影帝溫家寶》中說得很清楚了。余傑說,當時作為高級官員的葉利欽,盡管在共產制度下享有「超級共產主義」的優越生活,但他和家人並未深陷到腐敗體系之中。這就使得葉利欽在倡導改革的時候理直氣壯,有充裕的回應政敵攻擊的回旋余地。而溫家寶家族早已參與了瓜分國有資產的競技比賽,他的妻子和兒子都已經腰纏萬貫,比起政治局的其他同僚的家族的腐敗來毫不遜色。故而,溫家寶與政治局的同僚們在利益上有著更大的糾纏,遂使得其推動政治改革的動力不復存在。

需要補充的是,溫家寶不僅因此失去了真正推動政治改革的動力,甚至反此道而行,將「政治改革」作為一個掩蓋家族腐敗問題、對抗政敵以此攻擊的手段。這方面國內外已多有評論,幾近定調了。

其實最缺乏的,大概還有一份真誠。

兩下比較,誰都不懷疑葉利欽當年的真誠,但很多人都懷疑溫家寶的真誠。這就是所有問題的癥結所在。

社會對於溫家寶談政改,有各種解讀,或曰樹立個人形象,如在深圳搶在胡錦濤前面先談政改,風頭出盡,令小胡難堪;或曰樹立民主形象以掩蓋家族腐敗,如其子被爆搞私募憑內幕圈錢後,溫又借胡出訪之際發表紀念胡耀邦文章,撩拔人們對耀邦的記憶,以示自身為耀邦、紫陽傳人。再如劉誌軍案發,其妻其親信被傳涉案,溫在英國發表政改演講;或曰推卸責任,如在美國借CNN大談沒有政治改革,經濟成果將喪失,將中國經濟及社會政策之失敗,轉推體制;或曰權力鬥爭,如是次公開批「以黨代政」,被認為矛頭指向胡錦濤,同時趁江病危撈取政治分數……

如此等等,各方評論所言或有不確,但大體上反映了民間及輿論對溫的基本看法。這些看法的背後,其實就透露出社會民眾及精英人士對溫家寶真誠之心的普遍質疑。

一個還沒有有所作為的政治人物,其真誠在沒有作為之前就被普遍懷疑,大概只說明兩種情況:

一是這個人物原本就不真誠,他的所作所為,本來就是演戲給大家看,每次演戲的目的可能有所不同,但都是把群眾當猴耍。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更何況你天天演,重復演,一雙破膠鞋有意補好幾回,再傻的群眾也看透了。

二是缺勇氣,缺擔當,又不甘心沈淪。於是希望通過自己的言論,激起某種變化,然後靜觀待變,以圖漁利。有了自己的小九九,希望把別人攛起來當炮灰,也就難怪顯得不真誠了。

行文至此,溫家寶是不是葉利欽,其實也就有了答案了:中共肯定會出現一個葉利欽,但絕不是溫家寶。未來中共的葉利欽,肯定是要以溫家寶為反面教材,為靶子,來展現自己的勇氣、擔當和真誠的。

到那時,那些現今的政改大話王們,大概只有小醜的命運了。

來源:《新世紀新聞》

(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