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多元價值 貢寮水梯田復育

【新唐人2011年9月11日訊】(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1日電)農田多元價值重獲重視;除日本倡議里山文化,貢寮百年水梯田文化善用田地蓄水力,不淹水、沒旱災,不用藥生物多樣;而按地補助、2倍價收購稻作,梯田復育使豐沛生態重現。

何以歐盟每年編列高達600億美元經費補助農業,先進國家不允許農地被輕易開發?使得莊園美不勝收;也不容許任意變更農地地目,種起太陽能或風力機。

主因除了所產糧食是國家安全基礎,農地還是最大蓄水池,涵養地下水、可防洪、調節溫度,與樹林同為抑制氣候變遷的重要利器;且農地一經徵收整地,不再恢復,是人類造不出的寶。

走訪貢寮山區,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技正林華慶說,水田不僅產糧食養活人,專家研究證實水田是台灣面積最大的淡水濕地環境,共計12類;其中海拔100公尺以上,或未滿海拔100公尺、坡度5度以上的水梯田,每立方公尺空間就可蓄水1公噸。

原因是透過側滲與入滲方式,可讓雨水漸漸回歸溪流與地下,滯洪與蓄水功能十分可觀。

其次,水梯田還是不同生態系交會的推移帶(ecotone),生態邊際效益豐富。為此,同樣有水梯田文化的日本倡議「里山文化」,並由NHK在多年前拍成水梯田生態紀錄片放映、提倡。

對照台灣的貢寮山區,也有百年的里山(水梯田)文化,至今仍有人在耕作,但多數已休耕,再不復育,林華慶說,「恐怕再過10年,就會消失殆盡!」

林務局在貢寮透過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自2月起推動的水梯田復育案,計有11戶耕作中,其中1.9公頃沒有用藥,1.3公頃原休耕而弱化,整地蓄水中。

經過復育,水田裡的水域指標生物,包含豆娘、蜻蜓、黃腹細蟌等蜻蛉目昆蟲多達50餘種,其中已極為稀有的黃腹細蟌還因水梯田復育,在1分地上出現逾100隻。連青(魚將)魚也到水梯田裡繁殖,生存下來。

林華慶及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執行長方韻如都說,水梯田能涵養豐富的生物生態、有蓄水等功能,就貢寮人而言,早已是他們日常生活上的常識。

43歲返鄉,幫數位老農整地復耕的楊振鑫就說,「因為1年12個月田裡都放水,水深約15到20公分、表土厚20到30公分,就算4月不下雨,田也不會乾,因為水要滲到河裡,要很長的時間。」

80歲的秋金伯則說,「一期作之後長出的草,燒一些堆在田裡當堆肥,明年耕作前,都不用施肥。」秋金伯仍用牛犁田,十分罕見,而他的母牛生了小牛,他捨不得離不開母牛的小牛沒媽媽照顧,甚至自己犛田;農夫珍惜大地和幫忙務農的牛,不是用說的,都用做的。

74歲的阿樹伯則示範不用除蟲藥,用手編竹子製成的「蟲仔扇」除蟲,他左右揮舞幾下後說,「這樣稻子上的蟲就會黏進扇片上;不用藥,稻子只少一點點。」

如何提高農民復耕意願?當地最老、83歲的榮燦伯說,只要有耕作、巡水路、不用農藥,每一分地獲3天請人收割的工錢新台幣6000元補助,且當地50年的海山餅店也願意用2倍價格收購稻米,讓他覺得不用藥種田可行。

海山餅店少東林偉雄說,他原本每年向雲林西螺買4000至5000台斤的米做米餅,1台斤花30幾元收購;為了鼓勵貢寮水梯田不用藥復耕,他用1台斤70元收購,今年第一次收購1300台斤,已做成3000多盒餅銷售。

林華慶說,老餅店此舉,加上率全台之先推行先進國家執行多年的按地補助,已引起未復耕農戶注意,期望推廣至更多水梯田復耕,讓台灣更廣範地域的人、生態、農業永續發展。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