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軍:四批鄧小平-鄧式改革是換湯不換藥

【新唐人2011年6月27日訊】感謝網友們的熱情支持!沒有想到:我顧曉軍的「批判鄧小平」系列文章,反響會如此之強烈。

今天,我就來四批鄧小平:「鄧式改革」,是換湯不換藥的改革。

為何說鄧小平思想主導下的改革是換湯不換藥的改革呢?我從――☻農耕經營模式與權力經濟、☻官員管理模式與權力社會、☻皇族傳承模式與權力政治、☻反智慧――這四個方面進行批判。

我說得究竟有沒有道理呢?且看我試論之。

農耕經營模式與權力經濟 

從炒大蒜說起。

前一陣,一個普普通通的冷門農作物――大蒜,被閑散資金惡炒,暴利多少倍。其後,又惡炒大豆、玉米,其它農作物就一起跟漲。使原本脆弱的民生,雪上加霜。而眼下呢?惡炒,又蔓延到了電子產品。

按理,既宣稱「替老百姓說話」,我就該站出來說上幾句。可,我說什麼呢?說閑散資金見利忘義?費話,資本原本就是逐利的。說閑散資金投機倒把?監管是政府的事。

那麼,政府為什麼監管不力呢?這,就是個深層次的問題了。

前些時日,美國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而中國,強調自己是市場經濟國家,非要美國承認。

中國倒底是不是市場經濟國家?若不是,又是個什麼經濟模式的國家?

若要我顧曉軍說,中國――是一個農耕社會的家長或族長制經濟模式的國家。年初,領導們根據經驗――今年種些什麼?估計收成多少?大家如何努力……等等,想好。而後,開「兩會」,重要成員參加,「屁民們」滾一邊去。「兩會」上,重要成員們紛紛發言:「行,很好」、「就這麼辦,去年也不錯」、「就這麼定了,我們都聽你的」……計劃就這麼定下了,大家努力干吧!

政府,既當運動員,還要當裁判員。這運動員,當不好;而裁判員,就更沒法當。為什麼?其一、政府自己,無論如何是要拿第一的。別人第幾,怎麼會往心上去呢?其二、自己拿了第一,嘴短。剩下的,誰誰誰第幾,全看誰能鬧。所以,什麼「公平」呀「公正」,全都是扯蛋!

正確的,又該是怎樣的呢?政府,應完全退出。國有資產細化,或按股份、或按實物,均分給全體老百姓。誰有本事,誰干。讓資本家、企業家搞竟賽,政府當裁判。不是判誰贏,而是看住:不許犯規――不許侵害老百姓利益。

澳大利亞政府,就這麼乾的――中國有錢人去炒房,你影響了我普通民眾的利益,我就宣布:誰炒,抓你坐牢,還罰你款。叫你炒不起來。

這才是市場經濟國家。為民作主、做市場監督,才是政府應該扮演的角色。

相比之下,「鄧式改革」后的經濟模式,是市場經濟嗎?其與計劃經濟,又有什麼區別呢?「鄧式改革」后的經濟形態,充其量只能叫「准市場經濟」;其本質,是「權力經濟」。

而計劃經濟,不就是「權力經濟」嗎?

以上,我已從「農耕經營模式與權力經濟」這一角度,證明了:「鄧式改革」,就是換湯不換藥的改革模式。

我顧曉軍,說得對不對呢?大家可以評判。

官員管理模式與權力社會 

從奧巴馬說起。

奧巴馬的簡歷,基本上是:學生、社區工作者、議員;而後,就當總統了。

奧巴馬的主要經歷,是社區工作者。也就是說:迄今為止,奧巴馬的主要工作,是收集訴求、反映訴求,想方設法去解決問題。

中國的官員呢?

從小,就要爭取當班長,練習管人;長大后,更要爭取當上團的書記,在檔案里保持管人的記錄。待到正式為官,繼續管人。

以上,說的還是清官。如果是貪官,則是又要管人,還要弄錢。如果是貪官加昏官呢?那更是――既要管人,又要弄錢,還要欺負、坑害普通老百姓。

從以上兩種不同的社會角色,就不難看出誰優誰劣了。

人類社會管理自己的模式,已經從氏族管理、鄉紳管理、官員管理,逐步過度到了社區管理。

注意:以上說的「社區管理」,不是我們網路上常見的管理員、版主說了算。

西方社區,是「人以群分」。社區工作不是管理,而是收集訴求,向有關方面反映、向社會放大,使之最終得以解決。

從人的天性講,大家都喜歡自由。如,思想自由、言論自由、戀愛自由、婚姻自由……等。沒有誰會喜歡被包辦。若有,也是社會扭曲了人性,而不是人天生喜歡被人束縛。

中國的社會現狀,則是:一邊要自由,而另一邊卻想方設法管住自由。如此,怎麼可能不產生矛盾衝突呢?

這也是權力社會與民主社會的差別之所在。

中國的社會的衝突,不僅反映在社會矛盾中,而且還反映在人們的思維模式里:一邊,是正常人的思維,要自由;另一邊,是非正常人的思維――千百年來形成的官本位思維――以束縛他人為樂、以能管束住他人為本領。

中國社會的管理模式,是官員管理模式,即權力社會。這與人的天性,是勢不兩立的。如,現今各種社會矛盾激化,管理者不是去想方設法消除矛盾,而是維穩 ――大幅增加維穩經費,加強各種防禦力量,以對付可能的極端行為。結果呢?自然是防不勝防。

如今,雖也宣傳「法制」;可,與毛式社會的無產階級專政,又有什麼區別呢?沒有。至少,從「嚴打」來說,是一模一樣的。

所以,我顧曉軍說:以權力社會為核心的官員管理模式,是「鄧式改革」換湯不換藥的改革。

皇族傳承模式與權力政治

從「四個堅持」說起。

我們可以暫且拋開「四個堅持」的具體內容,單看「四個堅持」的字面,這不就是「只許這樣,不許那樣」嗎?而這,不就是家長作風、皇權政治嗎?

毛式政治,是運動政治。運動那些他想要運動的人,唯獨不會運動到自己。這裏,且不去論意識形態,單論其政治模式。這種模式,就是皇權政治。皇帝想整誰,只需找個他認為說得通的借口。

鄧式政治呢?摒棄了毛式政治的運動,強調「不討論」。但,鄧的「不討論」,前提是「四個堅持」。從表面上看,鄧式政治與毛式政治判若兩人。然,「不討論」不就是一言堂嗎?而「四個堅持」,不就是堅持權力政治嗎?

鄧式政治中的「四個堅持」,說白了,就是畫地為牢;再加上「不討論」,就成了強制推行。那麼,鄧式政治要強制推行什麼呢?

現今中國,是一黨管理制的國家。鄧式政治,強調堅持黨的領導,不就著意味權力不外傳、只能在體制內交接嗎?而權力不外傳與制內交接,不就是「皇族傳承」嗎?當然,這種傳承,已不再是血脈關係的傳承;所以,不容易被識破。

權力不能外傳的政治,弊病很多。其一,是排他。說白了,非組織的人士,隨你有多大的本事,就是不許你參与國家最高政治。其二,制內傳承,哪怕是「基因」蛻化,也必須在制內。如是,又怎能說是為了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前途與利益呢?

其實,大家都應該明白,皇族傳承模式的權力政治,其權力的承襲與不外流,只是其表層的意義;根本,是利益傳承與不外流。

所以,我顧曉軍,就不得不給大家指出:皇族傳承模式與權力政治,其實質,就是集團利益政治。

毛式政治較明確,他的集團利益,就是無產階級的利益。但,這是自欺欺人。他忘了――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剝奪或削弱了地主、資產家的利益后,無產階級已不再是無產階級,而是國家資本的擁有者。那些不得不接受改造的地主、資本家,才是實際上的無產階級。毛式政治的理論,是說不通的。說不通不要緊,毛式政治本身,就是強權政治。

那麼,鄧式政治呢?上面,我已經談到過「四個堅持」與「不討論」,僅從這兩方面看:鄧式政治,同樣也是強權政治。

以上,我顧曉軍已從權力政治、傳承模式、權力本質等幾個角度,說明――在我論及的方面,鄧式政治與毛式政治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更何況,鄧小平先生明確告訴我們――他就是要搞「四個堅持」。

因此,從「皇族傳承模式與權力政治」的角度,說「鄧式改革是換湯不換藥的改革」,就一點也不過分了。

反智慧 

經濟是農耕經營模式,社會是官員管理模式,政治是皇族傳承模式;從這些,就不難看出其中的根本問題:權力。

「毛式社會」,依靠的就是權力。也就是說:是人治,而不是法制。這一點,大家都很清楚。那麼,「鄧式改革」后呢?我們能夠感受到:「鄧式改革」后,是加強了法制的宣傳。但,從經濟、社會、政治等諸元的核心來看,依舊是權力,而不是民主式的以法治國。

所以,我顧曉軍把「鄧式改革」,歸結為――換湯不換藥的改革。

那麼「鄧式改革」換湯不換藥的思想根源又在哪裡呢?

從「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就不難看出:鄧小平思想,師承于毛澤東思想。而毛澤東的思想,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1949年之前,毛澤東的思想,比較開放;他善於總結別人的經驗,而後推廣、運用。1949年之後,他就不太在乎別人的檢驗了。而是拍腦袋、總覺得自己正確。如,文化大革命、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鬥私批修等。其實,這些都是反智慧。

什麼叫反智慧呢?

智慧,是人類社會活動的思考結晶,或曰思想結晶。而反智慧,則是阻礙人們自由思考的智慧。如,鬥私批修,即為最典型的反智慧。

反智慧的形式很多,而刻意束縛他人,是其最為突出的表現。

毛澤東之前的反智慧名人有:孔子、魯迅等。

孔子,是被歷代君王所推崇的;被推崇的原因,正是反智慧。孔子主張:以「仁、義、禮」,束縛人們的思想與行為。魯迅的反智慧代表作,是「改造國民劣根性」。魯迅是雜燴,沒有成套的東西。

與毛澤東、孔子、魯迅相比,就不難看出:鄧小平思想中的「四個堅持」、「不討論」等,都是反智慧。

而這些畫地為牢式的反智慧的思想,正是「鄧式改革」換湯不換藥的根源之所在。

至此,就不難看出:開放式的思想,是中國社會變革成敗的關鍵。同樣,開放型的社會,才是中華民族未來的真正希望。

最後,我顧曉軍對毛左們真誠地說幾句:該是你們醒醒的時候了。你們所做的一切,只不過是延緩中國前進的腳步。對於毛左中的普通群眾,不可能有任何實際的利益。因為,在非開放性的社會中,利益永遠屬於權力,而非屬於人民。「人民萬歲」,只是領袖的即興表演。

(歡迎發表、轉載、引用本文與觀點)

顧曉軍 2010-6-7~9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