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梭計劃源自狂想 敢於追夢

【新唐人2011年4月29日訊】(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台北29日電)「100個狂想只要達成1個,就能改變世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長孫維新談起即將步入歷史的太空梭,認為象徵人類探索未知的野心及勇氣,並啟發人們更珍惜僅有的星球

華人社會雖有「嫦娥奔月」神話,但過去從沒人相信人類可以登月、往返太空,而30年的太空梭計劃,起源於重複載人往返太空的狂想,從1個狂想出發,最終一一實現。

孫維新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太空梭計畫可啟發台灣學子,不要害怕瘋狂的點子,並無論如何要把自我目標定高(aim high),才有動力前進,有所突破。

他說,台灣教育習慣讓學生重複做已有答案的習題,卻無助於解決未知。做前人從未嘗試過的事,困難一定很多,但要有成就,最需要的是「創意」及「聯想」,學習跨領域知識,以創意聯繫,才能超越前人。長年從事科普教育的孫維新認為,美國太空探索的理念,正是勇敢面對不可知的未來,並有狂野的夢想,但單有狂想還不夠,還需解決問題的創意及非達成不可的毅力。

太空梭退役,看來似乎與日常生活沒牽連,但人類靠太空梭做了許多民生相關實驗,成果由全世界共享。

孫維新舉例,「哥倫比亞號」(Columbia)太空梭失事前,做了很多有趣實驗,如在太空中觀察動物生活、植物發芽,還將蒐集太空中綻放的玫瑰香味,做成「太空香水」,甚至進行燃燒實驗,對人類研發能徹底燃燒燃料的環保工具很有幫助。

除有趣的太空實驗,太空梭也為人類提供新視野。孫維新表示,曾有太空人在太空中回望地球,體認人類生活的範圍,最多僅在這顆藍色星球表面4公里,與地球直徑1萬2800公里相較,如同蘋果皮、或籃球丟到水裡後表面附著的1層水,那樣渺小、脆弱。

「人類實在應該接受這樣的事實」,他說,「了解以後,才會珍惜」。科學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儘管「美好」的定義,人人自有主張。但在研究過程中,人類獲得最珍貴的禮物,也許就是體認到在這個星系不斷彼此遠離的宇宙,人們最終能珍惜的,還是身邊的人,腳下的土地。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