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水淨 減排溫室氣體

【新唐人2011年4月27日訊】(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7日電)濕地除可現地處理生活污水,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主任林幸助所主持的跨校研究還發現,溼地水愈乾淨,甲烷釋出會變少,加上綠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會減少;此可能是世界首次發現。

林幸助今天在國科會記者會上公布他主持的「人工濕地的生物多樣性效益」研究發現,參與的還有中央研究院、中山大學、台灣大學、政治大學、逢甲大學、育達科技大學與台北市野鳥學會等。

這研究在國科會支持研究經費下,2008到2011年共同研究新北市大漢溪沿岸新海二期與打鳥埤人工濕地。

他說,台灣許多鄰近都會區河川都受生活污水嚴重污染,但經由污水處理廠處理的生活污水僅占不到15%;近年來也興建人工濕地,現地處理生活污水,以削減污染對河川溪流的衝擊,全台有100多處人工濕地已完成或即將運轉。

但過去的研究認為人工溼地會導致溫室氣體增加,不利減碳。不過林幸助主持的跨校研究卻發現,溼地的有機物多、氧氣不夠,會釋出甲烷;但如果水變乾淨了,甲烷釋出量就會變少,加上綠色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總體的溫室氣體量反而會變少。

他指出,研究過程中發現,雖然人工濕地也會藉由微生物作用排放溫室氣體甲烷與氧化亞氮,但是隨著水質改善,甲烷的排放越來越少,氧化亞氮的排放量也不多。

他並說,人工濕地隨著生活污水改善後,會從二氧化碳淨排放,明顯轉變為淨吸收,每天碳吸收量可高達30公斤;若再加計百倍於藻類碳吸收量的大型水生植物就會更可觀。

他強調,一個人工濕地約是1.5萬平方公尺,一般人工濕地約有5個池子,若擴大人工濕地水質改善後的淨水單元面積,藉由生態的自然運作系統,對於溫室氣體的減量及溪岸生物多樣性,將有極大助益。

他指出,前述濕地淨水可減少溫室氣體的研究結果,可能是世界首次發現。

國科會表示,部分研究成果已陸續發表於許多國際性濕地研討會及生態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國際學術期刊。

相關文章
評論